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在上世紀發布的質能互換公式,首度將「質量」(mass, m) 與「能量」(Energy, E) 透過「光速」的平方 (c2) 作了質能互換的聯結
E = mc² (即質能守恆,亦稱為質能互換公式)
愛因斯坦到底是科學家,還是悟道者,還是兩者兼備?
質能互換公式將「質量」、「能量」、「速度」作了聯結,這固然是科學,同時也是洞悉宇宙的智慧…
禪宗《指月錄》提到一則故事,「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祗是山,見水祗是水。」
這位青原惟信禪師指出了自己經歷過三個境界的轉變,第一層境界的山水雖與第三層境界的山水一樣,然而第三層境界卻是經過久長的修行而得。
個人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祗是山,見水祗是水。」這段話禪宗偈語曾經有過以下的感悟:
在公車站牌處看見一輛公車駛近 – 這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看見一個物質世界中的「公車」…
乘客在上下公車 – 這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這輛「公車」是由自然界無數的分子與原子所組成;組成「固體」的分子結構是緊密結合的,但是分子結構中的原子卻依然在跳動著,電子則在不同「能階」來回穿梭。這輛物質世界中的「公車」變成能量世界裡的「波動」…
等到公車駛離站牌 – 這是「見山祗是山,見水祗是水」,個人感悟 (或稱覺知, awareness) 回到現實時空裡…
個人在佛法上的修持,曾經提出四句「座右銘」:
「關照思想的制約」 – 思想被制約在「邊界」(boundary)裡
「平息內心的恐懼」 – 清除「邊界」裡的妄想與執著
「傾聽生命的泉湧」 – 關照「邊界」外面的大千世界
「綻放全然的自由」 – 破除「邊界」回歸到宇宙自然
結語謹分享個人對「金剛經」的幾點粗淺看法與感悟:
一、金剛經的核心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所謂的「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
三、金剛經中的「四相」其實只有「一相」 – 就是「我執」
四、「我相」是指自己、「人相」是指希望成為的自己、「眾生相」是指希望為眾生成就的自己、「壽者相」是指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
五、修行只在「明心見性」,瞭解到自己只是在「四相」裡流轉浮沉…
再回到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
「質量」是否就是感官世界中的「我執」?
「能量」是否就是擺脫感官世界後的「開悟」?
至於「時間」與「空間」是否存在,似乎並不重要…
《分享今晨練功時的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