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鳴中
從小就喜飛機,尤其是戰鬥機,不但會做模型,也喜歡看飛機的各類書籍,但是當時資訊匱乏,許多戰機的知識來自「大明王氏」或「大山書局」的翻譯書籍,但是翻譯水準並不高,例如軍刀機的英文是saber,他們就直接叫「謝巴式戰鬥機」,非常簡單粗暴,但也讀得津津有味;直到有一天到了「光華商場」舊書攤,看到大批過期的「中國的空軍」月刊,真是挖到寶了,尤其是中間的跨頁彩色照片,都是漂亮的戰機與空軍健兒,當下買了很多本,帶回家慢慢欣賞,這也是我與中空的初次邂逅。
讀軍校畢業前幸運地分發到空軍警衛部隊,身為「神鷹的守護者」,每天看飛機看得不亦樂乎,當然每月一期的「中國的空軍」也不會放過,每期都細細品味,後來調職到總部勤務隊輔導長,才真正一窺中空的堂奧,原來,在政戰部底下有一個「中國的空軍出版社」,當時的社長是王君豪上校,還編制有4、5位新聞官,配有一輛採訪車,負責每週的忠勇報及每月的中空的採訪、編輯及寄送的作業,當時的王社長每天就是孜孜不倦的在寫稿、看稿、改稿,他因身形高大,不苟言笑,我也不敢亂聊天,後來我的同學趙嵩仁也進入中空當新聞官,我對於他能與中空優秀的學長姐們一起共事,非常羨慕。
但因為國軍「精實案」出版社裁撤,在文教處下(現文宣組)設立出版組,當然人員、經費也不若以往充裕,令人遺憾,有幸的是我調戰管聯隊政戰部時,王君豪上校任政戰部副主任,在他長年寫稿、改稿的訓練下,對參謀的公文方面要求十分嚴格,連一般性的預算結報案,也是一改再改,非常磨人,但也讓我在公文寫作方面受益不少,而且真正相處之後,才知道他是一個老好人,還是一位美食家,常告訴我哪裡的燒雞好吃,哪裡的包子皮薄餡大,真是受益良多。
幾年後我調到文宣組時,社長、組長的編制早就沒有了,當時中空的主編是李惠雯少校,就一個光桿參謀負責編務,因為與學姐期別很近,我常去中空的辦公室聊天,有時還幫忙包裝月刊,中空的內容主要就是社論、部隊活動、科技新知、空軍戰史及長官的回憶等,學姐很有才,每期社論都出自她的手筆,有時長官臨時交辦的文稿、甚至於藏頭詩等都難不倒她,當時投稿的主力許多是退伍的老師,每位老師因為專長、歷練不同,透過他們的文章,也增添了中空內容的多元化。
但是也發生許多有趣的事,例如有一位老師,可能年紀大了記憶力退化,但是每月都很勤奮的投稿,但是內容都差不多,若是不刊又會打電話來「關切」,學姐只好每月幫他「改寫」;還有一位老師,每次獲刊了,就很希望分享給親朋好友,然後就會傳來一份長長的名單,請中空轉寄,學姐也是很有耐心的幫他們處理,另外像陳邦夔老師、吳炳炎老師等,他們都有長者胸懷,常對中空慰勉有加,但隨著時間向前移轉,他們都一一離世,令人無限懷念。
就因為這樣的服務精神與體貼,與許多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後來有長官提對月刊的存廢產生質疑時,遭到許多老師的強烈反對,成為中空存續的捍衛者,也使得中華民國最長壽的月刊得以延續,很多老師每月未按時收到中空,就會打電話來詢問,顯然中空早已是許多老師們的「精神食糧」了。
我「可能」是少數從第一期看到現在的中空讀者,在當勤務隊輔導長的時候,當時還有一套不完整的中空合訂本在圖書館裡,我偶爾會去尋寶,看的時候要千萬小心,稍用點力可能就月刊就會粉碎,這可是文物啊!當時抗戰方殷,有一份激勵人心的雜誌,確有必要,而且有很多空戰英雄的採訪報導,歷史人物就活生生的躍然紙上,但有時也知道可能幾個月後或幾年後他就殉職或陣亡,不免感傷。
後來在文宣組當參謀時,中空已改名「中華民國的空軍」,名字已改精神不變,適逢建國一百年,莒光日製播小組規畫了一個單元,每月的第一週的節目介紹當月的三軍歷史,就是國防部版的「歷史上的今天」,內容涵蓋部隊隊史、重要戰役、戰鬥英雄、傑出人物及致重大事件等,內容相當多元而龐雜,當時各司令部承辦人個個叫苦連天,所幸我有法寶,就是中空,我一期一期的看,一期一期的找,甚至假日也回辦公室看資料,最後綜整了87條,如期完成,而且在系列節目中,空軍的事蹟的佔比最高,也算爭了口氣。
我自己也對中空與空軍軍史有進一步認識,原來早年中空是有廣告的,插畫都是名畫家梁又銘三兄弟畫的,到了60年代中空是中英文對照,以前的部隊報導為了保密都用4碼代號,直到後期才使用部隊番號,而且空軍不只是只有戰鬥英雄,還有許多的後勤、通信、氣象等人才,時有當選十大傑出青年,或是在科學研究上有許多重大的成就,中空也會詳實報導,當然也透過照片,看到許多長官年輕時的樣貌,個個英姿煥發,氣宇軒昂。
甚至找到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先生的尊翁王志剛士官長,在四聯隊服務時獲選好人好事代表,與總司令合影的照片,後來王偉忠先生來部裡面演講,我建議當時的文宣組組長莊國平上校將照片翻拍裱框贈送給他,當下他拿到時非常感動,還特地在他文章中寫下這一段,感謝空軍的貼心與周到,這也是一個溫馨的小插曲。
到我退伍之後,仍持續與中空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連續兩位主編郭靜儀及蔡明朗中校,他們不但是政戰學校新聞系畢業的高材生,也是我當年在辦「航空戰鬥營」時的新聞通訊員,還是中尉的他們,白天隨隊活動、照相、找亮點,晚上寫新聞稿、整理照片,將活動紀錄的非常詳實,而當年營隊隊長也正好是現在的文宣組組長林雍清上校,所以我現在往往厚著臉皮投稿,所幸長官們念在舊情,總是會勉予刊登,還給我寫社論的機會,因為中空與空軍能持續連結,心中總是歡喜的。
記得才熱熱鬧鬧慶祝80周年社慶,今年又欣逢中空出刊一千期,這份全國最長壽的月刊,已經見證的無數的空軍的歷史與國家發展史,但是我這個親身觀察、見證中空這30年演進的老朋友來說,仍然希望中空的數位化能夠儘快進行,這是空軍的瑰寶,定要好好保存,另外也希望後期的老弟妹們,要強化自身的寫作能力,過去各聯隊辦活動,每個政戰官都有寫3千字紀實的能力,我們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這類報導了,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中,找時間定下心來,好好寫一篇紀實(盛),一經刊登就等於你的名字就載入了空軍史冊,這是何等的榮耀,大家要共同勉勵,我們雖然很難看到中空2000期的出版,看到中空創刊100年不是難事,只要大家維持好心情與好身體,到時再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地辦一場慶祝活動。
最後引述一句老長官的話祝福中空出版1000期誌慶
中華民國的空軍與忠勇報會一直存在下去,因為他們是為空軍寫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