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爬山風險高
高山旅遊在台灣蔚為風潮,然而高山症卻鮮為民眾重視,殊不知只要海拔超過7000英尺(約2134公尺),就有發生高山症之風險。如果在短時間快速(例如開車或坐飛機)爬到海拔8000英尺(約2439公尺)以上,罹患高山症機率就大大增加。
為什麼冬天爬山會覺得上氣不接下氣? 許多人在冬天爬山時發生猝死?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都會急速增加。在森林環境的短期旅遊研究中,我們團隊在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2日,安排了一次冬季登山的心血管效應的研究。基本上是同一環境同一飲食,一行十幾位成年人,在完備的食療控制下,飲食必須要有足夠的補氣(熱量及提升產熱潛能)食物,我們從南投水里台大實驗林木材利用實習工廠(海拔298公尺),做完基本測量心血管功能及血氧後,往玉山登山口塔塔加遊客服務中心(海拔2582公尺),再往上到鹿林山莊(海拔2729公尺),在塔塔加遊客服務中心及鹿林山莊,我們皆完成心血管功能前後兩次檢測。
我們發現在塔塔加遊客服務中心血壓上升14毫米汞柱,而到鹿林山莊時,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近20 毫米汞柱,血氧濃度從98%下降到90%(塔塔加),而到達鹿林山莊時平均血氧濃度下降至81%,而心跳顯著增加每分鐘20下(從68/min到88/min,約增加25%),心搏輸出量(Cardiac Output)也增加將近25%。另外,我們也發現在往高海拔爬升的過程當中,我們由塔塔加及鹿林山莊的前後測量比較發現,即使是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的休息適應,對心臟血管的適應,都是非常重要的。(Su TC. Pulse of Asia, POA 2017, Invited Speech)
原來高山症這麼常見
由此研究,我才知道甚麼是高山症。前一年(2015)研究團隊規劃了一個台大實驗林轄區探勘之旅,在由和社往阿里山(其海拔為2,216公尺相當於7,270英尺)路上,經過夫妻樹(海拔2478公尺相當於8130英尺)後,我就開始覺得無厘頭的頭暈頭痛,當時我還責怪是否舌頭試了苦茶籽造成,症狀持續了兩天,等下了阿里山回到和社才緩解。即使是一個資深心臟科醫師,做完這個研究,我才知道這個症狀原來是「高山症」。
台灣的高山隨便就會超過海拔8000英尺,此高度就是易發高山症的臨界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1%B1%E7%97%87)原來是到此高度以上,人體的血氧濃度會掉到90%甚至以下。在平地上如果醫院中住院的病人血氧掉到90%以下,代表有生命危險了。在寒冬季節登山,我們竟然很輕易的就到達缺氧狀態。這個研究指出台灣盛行的「高山一日遊」是相當值得注意的,有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阻塞、氣喘、血壓較高、糖尿病病人,及未控制良好的慢性病病人、或是年邁體弱者,均皆須特別小心。
許多長者或慢性病病人在爬山或登山活動後,突然生病甚至病倒、或促發心血管疾病,其實是在高山缺氧環境下,身體缺氧又突然心臟血管負擔增加所致,豈可不注意。高山症過去都認為是3000公尺以上才有,然而在寒冬時節就需特別小心,超過2439公尺(8000英呎)就可能有風險了。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高山症https://www.cdc.gov.tw/professional/info.aspx?treeid=82ce806a312cefec&nowtreeid=a8f7678bf40987a2&tid=5C0E9F55A4A55F3C)
這項發現指出,冬天登山到超過海拔8000英呎以上的中高海拔的高山時,在一個低溫又缺氧的高山上,對於心血管系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很容易發生高山症。這個問題在台灣特别重要,因為台灣有260座超過3000公尺高山, 許多森林遊樂區的海拔高度都是介於海拔2000到3500公尺之間。所謂高山一日或兩日遊,許多都是超過海拔2500公尺,例如大禹嶺(海拔2564公尺)武嶺(海拔3275公尺)或是合歡山(海拔3152公尺)。
若是在在冬天或是初春、又濕又冷的時候登山活動,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一定要特別小心。所以登山活動時,若發生頭暈、頭痛、或胸悶、呼吸困難,許多情況都是高山症的表現。若是不知道或是疏忽高山症,輕者發病造成緊急狀況,重者有生命危險。
冬天是一個危險季節,高山上是缺氧又是寒冷,如果又有冷風,我們暴露之後,除了急速失温之外,為了代償身體的缺氧及血管收縮,身體的反應是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血管阻力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心臟負荷突然增加。肺部吸入空氣後,更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引起血管收縮,進一步的氣管收縮造成缺氧。對慢性心肺疾病者,更是高危險的候選人。
下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