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新聞|新聞策劃編輯部
(新聞策劃編輯部)
每年的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全球各地博物館透過展覽與活動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世界博物館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1977年設立,旨在推廣文化保存與社會參與,透過展覽、活動與互動體驗,強調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保存者,更是文化對話的橋樑。在這一天許多博物館會推出免費參觀、教育講座與特展,讓大眾更了解文化資產的價值。台灣玩具博物館也不例外,身為台灣唯一的私人玩具博物館,二十多年來累積超過百萬參觀人次,來參觀的小朋友都變成媽媽、老師了,是如何用童玩喚起世代記憶呢?


多元策展視角與新世代參觀者互動
位在新北市板橋435藝文特區內的台灣玩具博物館,自2003年創館到現在超過20年,收藏12,000件珍稀玩具,涵蓋不同時代的童玩,從傳統的陀螺、竹蜻蜓,到近代台灣製造的塑膠玩具,建立「四大時期」系統化整理出台灣玩具文化演進故事,讓參觀者了解每個年代玩具背後的故事跟智慧。在518世界博物館日,台灣玩具博物館更特別舉辦「小小導覽員」體驗營,讓孩子們學習如何介紹玩具的歷史與文化並親身參與導覽,不僅讓孩子們更了解關於這片土地背後玩具的故事,也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與文化認知。


台灣玩具博物館總監暨策展人江宜馨表示:「玩具不只是玩具,更是時代記憶與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因此,台灣玩具博物館以新世代策展視角,增加主題參觀課程深度研發、親子假日體驗手作課程,並推動「行動博物館計畫」,將童玩文化帶入偏鄉,確保所有兒童都有機會接觸這些文化資產。透過移動展示箱與互動課程,博物館讓文化教育走出展館,進入社會各個角落,落實國際積極呼籲的「遊戲平權」理念。
策展人江宜馨認為,展覽策劃中強調跨世代連結、文化教育與社會影響都很重要,尤其近年心裡療癒話題特別火熱,其中遊戲治療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因此在設計展覽時,特別重視「玩具與人的關係」探討,讓玩具不只是孩子的教育啟蒙者,更是長者找回童心熱忱的好幫手,促成與醫療機構合作,開辦失智症長者晨間專場導覽課程,透過童玩協助失智症患者進行記憶復健,展現玩具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價值。

玩具不只是玩具,而是文化的記憶
世界博物館日不僅是一場展覽活動,更是一次文化傳承的契機。今年,台灣玩具博物館透過精心策展,讓玩具成為社會對話的媒介,串聯世代記憶,並推動文化保存與社會教育。在這一天,或許我們能透過這些熟悉的童玩,重新找回自己與文化的連結。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518世界博物館日「超過百萬人次參觀!台灣玩具博物館用童玩跨世代溝通 推動遊戲平權與療癒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