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鍊心理肌力》陳奕迅坦言靠藥物才能上台!林萃芬揭「害怕的真相」恐懼不會消失,只會換種方式困住你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害怕」有時比失敗更可怕,它不只藏在日常細微的選擇裡,也可能潛伏在舞台聚光燈下,掌聲最響亮的那一刻。日前,港星陳奕迅在澳門舉行的演唱會紀錄片《FEAR and DREAMS:NOW is the only reality》首映式上,談到自己去年巡演期間罹患焦慮症的經歷。

他坦言,杭州站因失聲臨時取消兩場演出後,精神狀態急轉直下,必須靠藥物控制緊張情緒;即使休息良好、心情平穩,不吃藥仍會瞬間焦慮。「人何必跟自己鬥氣?」51歲的他說,如今更希望善待自己,不再過度執著。陳奕迅的故事,引發不少人的共鳴。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著作《鍛鍊心理肌力》中指出,勇氣的核心並不是「沒有害怕」,而是願意在害怕的狀態下仍向前走。

害怕讓我們想控制一切

林萃芬觀察,害怕時,人們常透過「控制」來尋求安全感。這種控制可能針對自己,例如事事規劃、物品排列精準到毫米,甚至記錄每個細節,仿佛秩序能換來心安;也可能延伸到他人,例如要求別人回報行蹤、遵守規範、按照自己方式辦事。

然而,過度控制往往成為壓力的溫床。舞台上的陳奕迅或許就像這些努力「掌控全局」的人,一旦某個細節脫序,便覺得整個世界失衡。

害怕藏著敵意與比較

害怕不只關於恐懼本身,它有時還夾帶著敵意。林萃芬指出,許多人在不安時,會陷入比較與競爭,「別人有我沒有,怎麼可以?」這種心理驅使人追求「一枝獨秀」,但越想用成功克服不安,對失敗的恐懼就越深。

這與陳奕迅描述的舞台壓力如出一轍,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說錯話被批評,長期累積便可能引爆情緒危機。

▲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

害怕讓人停滯不前

在諮商中,林萃芬常遇到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的人,「我不曉得要怎麼做,可以不要做嗎?」或「可以換資深同仁來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這背後往往源自童年時不斷被灌輸「你做不好」的訊息,久而久之,便相信自己真的不行。

對藝人而言,這種自我懷疑更容易在高壓環境中被放大。陳奕迅在紀錄片中提到,即使身經百場,也會有迷失方向、懷疑自我價值的時刻。

害怕製造無形的焦慮

當內心害怕的程度超過現實中的危險,便會出現「沒有理由的焦慮」。這種焦慮使人裹足不前、不敢冒險,因為害怕錯誤等同於「輸」。

林萃芬提到,這幾年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拒學、抗拒工作,背後原因常與家庭環境有關:過度溺愛、敵意訊息、缺乏溫暖,都會強化害怕的情緒,使人長大後難以面對生活任務。

害怕讓人冷漠麻木

當恐懼與焦慮淹沒理智,有人會選擇用冷漠包裹自己,例如「不要管我」或「當我不存在」。這種退縮,會讓人際互動日漸疏離,把他人的行為全都負面解讀,最終只剩對自我的關注。

陳奕迅坦言,曾有一段時間,他害怕面對外界的期待與眼光,只想安靜躲起來。直到他學會「和自己和解」,才重新找回表演的熱情。

從面對自己開始重啟勇氣

林萃芬認為,消除恐懼與冷漠的關鍵在於「社群感」,當我們不認同自己,也就難以認同別人。唯有與自己和平相處,才能自在與人互動。求助的過程也需要極大的勇氣。許多當事人走進諮商室前,會掙扎許久:該怎麼開口?對方會怎麼看我?但踏進那一步,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陳奕迅在首映式上,也對觀眾說:「希望大家對自己好一點。」或許,這正呼應了林萃芬的觀點,「不怕」不是沒有恐懼,而是願意在恐懼中繼續走下去。在掌聲與焦慮之間,勇氣從來不只是舞台上的光芒,更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裡,願意面對自己的那一刻。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鍛鍊心理肌力》陳奕迅坦言靠藥物才能上台!林萃芬揭「害怕的真相」恐懼不會消失,只會換種方式困住你

頭條留言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鄭宜農 阿爆攜手那屋瓦少女與布拉瑞揚舞團 震撼紐約...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鄭宜農飆新式台語電氣歌...

憶小英師姊

憶小英師姊(1938-03-08 ~2025-07...

台灣人機互動研討會揭新概念「INCLUSIGEN」...

墨新聞|記者廖濬弘/台北報導2025第11屆台灣人...

奢華與信仰的界線;一位設計師以Youtube 影片...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記者/游宏琦  高雄...

三地門鄉Masalut傳統競技暨收穫節運動會盛大登...

墨新聞|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