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小英師姊

憶小英師姊(1938-03-08 2025-07-30

今天,在LINE群組裡看到小英師姊往生的消息,懷著肅穆與追思的心情,我寫下這篇追思的短文。

小英師姊是我最敬重、景仰的人,她的堅強生命力、勇敢、積極、幽默、樂觀、豁達、大方、不斷學習向上的精神都是我學習的典範。

我初次見到小英師姊,大約是2005年左右。在慈濟的費城的新志工培訓會,地點在一位師姊的家。小英師姊在自我介紹時說:「我是X小英,大家可以叫我老英(鷹)師姊」。這段簡短又幽默的自我介紹,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在將近二十年後的今日,依然記憶猶新。

我對小英師姊有股莫名的親切感,我想,主要是因為師姊堅強、樂觀、幽默的人格特質。其次,據我推算,小英師姊應該是與我母親同年(剛從訃文中得知,小英師姊生於1938年,比家母年輕一歲)。按年紀輩份,我應該稱呼小英師姊一聲阿姨。只因為按慈濟志工的傳統,不分年齡,統一稱女性志工「師姊」,男性志工「師兄」。其三,記得讀小學時,課本中的三位主角是小明、小華和小英。按台灣的習俗,一般人的稱呼是「阿X」,例如阿明、阿華和阿英。從小,家人、親戚、鄰居都叫我「小銘(明)」,從我所認識的同學、朋友、親戚,是唯一一個不是叫阿什麼的。「小明(銘)同學」自然而然對「小英同學」感到親切。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南半島相繼發生兩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一是南越戰敗,另一個是紅色高棉發生赤柬大屠殺事件。各方估計,在紅色高棉統治時期,柬埔寨全國範圍內共有150萬至300萬人非正常死亡,約占當時柬埔寨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造成大量逃亡人潮。當時,我們正在念高中,報紙、雜誌和電視新聞均有大量報導。難民逃離的慘狀,南海漂流的難民船的照片和影片時有所見。香港導演许鞍華把此人間慘劇拍成電影《投奔怒海》,轟動一時。然而,由於事件發生在遙遠的中南半島與南海,對於生活在台灣的絕大部分人民,雖然心生憐憫,仿佛是發生在另一個世界的故事。

當時中南半島的難民湧向世界各地,美國收容一大部分。而賓州費城迎來了很大一批來自中南半島的難民。直到我參加慈濟志工團隊,遇到一群來自中南半島的師兄、師姊們,聽到他們訴說親身體驗,中南半島所發生的慘劇,才真正觸及我們的靈魂。我聽到小英師姊述說她的親身經歷一次,當時她的情緒平穩,沒有激動,卻從此刻印在我的心裏。

小英師姊來自柬埔寨(舊稱高棉)。年輕時曾在大陸福建念書(後來好像也曾在台灣停留一段時間),所以她較一般東南亞的華人(除新加坡和南馬外),除了廣東話和潮州話外,多懂了閩南語/廈門話(即台灣話),而且她的國語(普通話)比一般東南亞的華人標準。她回到柬埔寨後在一所學校(可能是中文學校)教中文。他們學校後來來了一位新校長,這位新校長年輕、帥氣又有才華,深深吸引了小英師姊。做為新時代女性,小英師姊採取了主動,他們最終結成連理。

紅色高棉共產黨事件爆發後,全國動盪。小英師姊帶著整個家族大約二十八人離開家鄉,開始逃難(小英師姊的先生決定留下不走)。他們原先的逃難路線規畫是從柬埔寨逃往越南,再從越南出海逃生。可是,當他們千辛萬苦抵達越南港口時,發現這一條路已經完全被堵死不通了。最終,他們決定從越南再潛回柬埔寨,穿過柬埔寨,從泰國逃出。

我不知道這一來一往的千山萬水跋涉,路程總共有幾百甚至上千公里,期間要穿過多少大江、大水、沼澤、森林,毒蛇、毒蟲遍佈,猛獸橫行的叢林,更危險的是要躲避赤柬、越共追殺的軍隊,經常必須晝伏夜行 。小英師姊說,當他們從越南折回柬埔寨時,他們在黑夜的樹林裡匍匐爬行,機關槍掃射的子彈在離頭頂幾寸的空中穿過。

有一回小英師姊臀部受傷,有一大塊肌肉潰爛。為了消毒殺菌,師姊在一戶住家的㕑房取得鹽巴,咬緊牙關,自己狠心地把一大把鹽巴塗在傷口上。「在傷口上灑鹽」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對人落井下石的行為,因為將鹽巴灑在傷處,將會造成無比的疼痛。無法想像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傷處塗上大把鹽巴!(我光聽都覺得好痛)小英師姊說此舉雖然保住了生命,卻在臀部造成一個永久的大窟窿。小英師姊當下讓大家看她臀部的大窟窿(因爲不方便,我暫時避開了)。

還有一回小英師姊在鬼門關前死裡逃生,撿回一條命。當時,小英師姊奄奄一息,失去意識,被誤以為已經死亡,工人把她和一堆屍體擺放在一起,準備掩埋。就在要把小英師姊埋喪時,發現小英師姊仍有氣息。那時當地有個迷信,如果你把活人活活埋喪,死者會變成厲鬼回來索命。工人決定把小英師姊放在一邊,想等她自然斷氣之後再行埋喪。後來另一人經過,發現小英師姊仍有氣息,但嘴唇乾裂,可能是極度缺水。那人在小英師姊嘴唇上滴了一滴水。那一滴水讓小英師姊甦醒過來,撿回了一條命。

當小英師姊經過九死一生抵達泰國時,當初隨她一起逃難的27人,只有小英師姊還有她的侄子、侄女還在,其餘的25人,包括小英師姊的兒女,全部死在逃難的路上!

這是多麼巨大的心理壓力與煎熬呀!絕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精神壓力!如果是我,可能早已瘋狂,抑或是早早放棄了!

在泰國的難民營裡,小英師姊遇到同鄉的一位先生。在逃離家鄉前,他們曾經見過面,但並不熟稔。該先生在逃難的路上也失去多名家人,如今同是異鄉淪落人。後來,他們決定共組家庭,互相扶持,共度餘生。經過小英師姊的多方爭取與努力,他們終於獲得到美國的機會。

初聽小英師姊述說她在中南半島逃難的經歷時,心中產生莫大的震撼!這人世間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可怕、淒慘的人間煉獄,同時也感恩、慶幸自己從小在台灣長大,沒有經歷過戰爭。當時我心中有個想法:想辦法找好萊塢大製片公司,把小英師姊的經歷拍成一部史詩級的電影,一定會是一部震搣人心、感人肺腑的電影。

來到美國後,小英師姊白手起家,創業成功,闖開一片天。退休後,更積極參加慈濟志工和其他社會公益團體,熱心奉獻一己之力。

除了小英師姊的堅強、毅力與敢,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之外,小英師姊還教會我:「年齡不是由身分證上的生日決定的」。在費城的東北郊區有一小鎮,名叫Doylestwwn,小鎮上有一所養老院。那時,慈濟的費城志工每季固定造訪這所養老院。志工們會為老菩蕯們(即住在養老院裏的老人)修剪手、腳指甲,擦臉、擦手,志工們和志工的小孩會表演樂器或唱歌,志工也會帶領團康活動,或帶領老菩蕯們做簡單的「十巧手」健康操。小英師姊是志工探訪隊的常客。養老院裡老人大多數是不良於行的,多數是志工們推著輪椅,甚至是病牀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每當我看見小英師姊推著老菩蕯時,我心中感慨萬千,也深受感動。要知道,當時小英師姊已經七十多歲,而坐在輪椅上的老菩薩們不少是比小英師姊還年紀輕呢!小英師姊常常準備親手做的點心來招待師兄、師姊們,除了幫忙搬桌椅、打掃之外,她也幫忙主持團康活動、上台表演和帶活動。

小英師姊熱心、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她參加慈濟志工的各項活動,諸如街頭募款、賑災發放、Soup Kitchen (在貧民區烹煮熱食發放,供貧民與街友食用)、養老院服務等等,經常可以看到小英師姊略微鴕背的身影。費城位在寒帶,冬天嚴寒時氣溫可達華氏十幾度(攝氏零下五度以下),夏日炎炎時又高達華氏九十幾度(攝氏三十幾度)。小英師姊高七、八十,卻與年輕的志工一起站在街頭募款。證嚴法師要求志工,不管是募款(捐或不捐)或發放,都必須心懷感恩,謙虛有禮,不可傲慢,我常見小英師姊站在街頭,面帶微笑,跟來往行人鞠躬、行禮。

小英師姊特別慷慨大方。她經常在家親自製作點心、菜肴,志工出外服務或聚會時招待志工。小英師姊做的越南、東南亞甜點很好吃,很受歡迎。小英師姊非常好客,常主動提供住家做為志工們開會、讀書會、聚餐的場地,而且總是提供好吃的點心和餐點,志工們當場飽食一頓,回家時還常拎著好吃的食物回家。小英師姊住家的前院、側院,種有不少植物和蔬菜(如九層塔、韭菜、蕃茄等)。志工喜歡時,她就挖出來放在小盆子裏,讓我們帶回家種。現在我家門前的Coral Bell就是從小英師姊家分株回來的。

小英師姊的好學向上精神也教我汗顏。因為我是從事IT 電腦方面的工作,小英師姊偶爾會跟我請教電腦方面的問題。多年前,小英師姊曾請教我關於中文輸入的問題;很慚愧,我至今仍在用手寫輸入中文。新冠疫情時間,八十幾歲的小英師姊能夠用Zoom 社群軟體參加讀書會或春節網路派對拜年。小英師姊永遠都保持著旺盛的學習動力。她在將近八十歲的年紀,無師自通學習鋼琴。小英師姊不藏私,她學習鋼琴,除了自娛之外,還能娛人。她曾在我們聚會時彈鋼琴娛樂師兄、師姊,也在養老院探訪時演奏樂器娛樂老菩薩。最近幾年,我們見面少,聽說,小英師姊也開始學習小提琴。

小英師姊身體不是很好,我所知道的是血壓高,聽說心臟也有些毛病。我的血壓也偏高,收縮壓偶爾飆到150時,家庭醫生就提出強烈警告,要我特別注意。小英師姊的血壓對我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170、180好像是稀鬆平常。不少時候會超過200,那是我聽過人類最高的血壓,可是小英師姊似乎不以為意,讓我驚為神人。或許是為了健康的緣故,小英師姊堅持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每天早晨去游泳。她的恆心和毅力著實讓我佩服,因為在酷寒的冬日清晨,從溫暖的被窩裏爬岀來,是一件很大的挑戰。

小英師姊個性樂觀開朗,總是面帶笑容,笑聲爽朗,只要有師姊在的地方,總是充滿輕鬆愉快的氣氛。好似世上已經沒有任何一件事會給小英師姊帶來一絲一毫的煩惱或壓力!我想:年輕時在中南半島逃難的經歷,是世間最悲慘的遭遇,經過這最艱巨磨難的洗禮,小英師姊已經看透了人生,任何挫折、困難都無法打垮師姊。

今天,我把我所知道的小英師姊的經歷,小英師姊的人格特質,和與小英師姊相處所學到的啓示寫成文字,希望大家能夠從小英師姊的人生經歷得到啓示和智慧,讓師姊永遠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最後,我寫文章時有個習慣:凡是我不確定的事,我一定會先上網搜尋。經過證實後,才會寫在文章中。距小英講述經歷已超過15年之久,部分細節有些模糊,但又無處可求證。若有錯誤之處,並非有意為之,更無不敬之處,如有人知曉正確訊息,希望不吝賜知,以便更正。

照片 1: 2023-11-05 攝於美國賓州蓋茨堡(Gettysburg, Pennsylvania),美國南北戰爭著名戰場(1863),每一塊方塊石上面只有一個號碼,下面是一個戰死的士兵
頭條留言
文中有圖 圖中有文
文中有圖 圖中有文
易名,桃園大溪人士。旅居美東多年。理工男,興趣多元。心有感觸時,偶爾動筆紀錄心情。喜歡攝影,希望如古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做到「文中有圖,圖中有文」。盼望生活越來越簡單。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台灣人機互動研討會揭新概念「INCLUSIGEN」...

墨新聞|記者廖濬弘/台北報導2025第11屆台灣人...

奢華與信仰的界線;一位設計師以Youtube 影片...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記者/游宏琦  高雄...

鍛鍊心理肌力》陳奕迅坦言靠藥物才能上台!林萃芬揭「...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害怕」有時比失敗更可怕...

三地門鄉Masalut傳統競技暨收穫節運動會盛大登...

墨新聞|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

內政部政治追殺? 藍委斥劉世芳封殺陸配任公職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