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天豪
清朝為什麼垮的那麼快?「因為影響甚麼,都比不上影響人心來的重要。」
事情要從同盟會在日本的活動說起。
由於孫中山長期在海外募集資金、走訪各地,在1904-08年這段時間,同盟會東京本部的事務實際上由黃興主持。
而恰恰就是在這段時間,清廷選派大批赴日留學生。
更妙的是,其中有一大批人是被選派留學的新軍軍官。
這些人回中國後,大多出任新建陸軍中下層基層軍官以及各省陸軍軍校講師。
這些被清朝寄予厚望的未來棟樑,卻恰恰成了炸毀清朝的定時炸彈。
平心而論,黃興長期被稱為「常敗將軍」是有道理的,他實在不會打仗。
但是,他做了一件事卻改變了中國歷史,這比打多少勝仗都重要:
「黃興刻意的拉攏赴日清廷軍官留學生加同盟會」
基本上,清廷送過來多少留學的軍官,黃興就拉過來多少留學軍官。
這些軍官可能沒見過長期在海外籌款的孫中山,但一定見過「拉他們下水」的大葛葛黃興。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人曾表示,願意就此追隨同盟會,搞革命整垮清朝….
但是,黃興卻勸他們回國加入清軍,玩「無間道」,伺機而動。
這些人的影響有多大?
據《黃興年譜》記載,僅僅由黃興主持會盟、拉進來的赴日清廷軍人有:
李烈鈞(雲南講武堂教官兼兵備提調、雲南陸軍小學堂總辦)
閻錫山(山西新軍教官、標統)
唐繼堯(陸軍第十九鎮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
劉存厚(陸軍第十九鎮七十四標第二營管帶)
吳祿貞(北洋陸軍第六鎮統制,署理山西巡撫)
孫傳芳(北洋陸軍第二鎮教官)
盧香亭(北洋陸軍第二鎮教官)
周蔭人(北洋陸軍第四鎮教官)
楊文愷(清朝皇家近衛軍一等參謀)
覃鎏欽(北洋陸軍第六鎮第十三標統)
溫壽泉(山西督練公所督辦兼陸軍小學監督,傅作義的恩師)
張瑜(山西督練公所教官、新軍八十六標管帶)
趙恒惕(廣西新軍協統)
程潛(陸軍第十七鎮參謀官)
姜登選(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參謀官)
趙聲(新軍第九鎮第三十三標統)
張鳳翽(新軍第30混成協參謀兼二標一營管帶)
程子楷(廣西新軍教官)
周應時(南京陸軍學校教員)
劉洪基(廣西陸軍學堂督辦)
李根源(雲南講武學堂總辦)
趙康時(雲南講武學堂教官)
楊曾蔚(廣西陸軍幹部學堂學監)
鐘鼎基(廣東新軍第九鎮標統)
郭人漳(廣東巡防營統領)
林虎(欽州邊防前路四營督帶)
陳巨集萼(廣東新軍混成協工程營管帶)
蒲鑒(南京講武堂副堂長)
尹昌衡(四川督練公所軍事科長、教練處會辦,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
羅佩金(雲南新軍七十四標統)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清朝軍官,秘密的加入了同盟會。
所以,幾年後的辛亥革命,武昌一鎮作亂,而天下皆反。
旬月之間,清廷半壁江山已失。
關鍵就在於這些軍官。
當然,你可能會有疑問:
「難道這些軍官回國當上中高級軍官之後,還會人人誓死效忠革命陣營嗎?」
答案其實很簡單:
「他們已經騎虎難下了。」
回想一下,我們曾經談過的那個歷史巧合:
「武昌起義,出於一場抽煙意外」
當年,共進會的劉同在炸藥庫亂丟煙蒂,誤把火藥桶當煙灰缸,導致革命黨人的軍火庫發生大爆炸。
事後清廷軍警大肆搜捕,得到革命黨花名冊,於是按名冊捉拿亂黨,新軍震動。
三日之內,武漢三鎮全反。
為什麼大家都反了?
因為:
「鬼知道那個花名冊裡有誰」
萬一自己的名字也在名冊中,那麼不反只有死路一條,不如拚了。
同樣的,同盟會的黃興大葛葛手中可有要命的東西:
「一大批留日軍官被黃興拉進同盟會時,宣誓革命、按手印簽字畫押的盟書」
這些都由黃興保管。
就算回到中國後,這幫人得到高官厚祿想效忠清朝,他們心中永遠有一根要命的刺:
「萬一留在黃興手裡的反清同盟會的花名冊被公開了,怎麼辦?」
這可是說不清楚的要命證據。
當年,你按了手印、簽字畫押、宣誓反清。
現在,你怎麼交代?
說自己年輕不懂事?
當年鬧著玩呢?
朝廷會相信嗎?
要知道,武昌起義前,花名冊上的彭楚藩、劉複基和楊宏勝三人一經逮捕、當天就槍決。
連托關係、走後門的機會都沒有。
這種事情讓絕大多數赴日留學、曾意氣用事加入過同盟會的中下層軍官怎麼想?
既然做了過河卒子,那就只有拚了。
大清的江山,就敗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