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尚智
「伊藤文學」先生與他的妻子「久美子」,還是整部紀錄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伊藤先生是1971年日本第一本同志雜誌「薔薇族」的創辦人,與他當時同任雜誌編輯的妻子,只是覺得身旁太多相互戀慕的男性朋友生活封閉而孤寂,因而決定為他們辦一本雜誌。
除了同志主題的散文、小說與詩篇,「薔薇族」裡的「通訊徵友」從最初的幾頁,後來發展成超過半本雜誌的規模。
當年的久美子每天要將上千封寄到雜誌社「代為轉寄」的交友信封,通知郵局人員用大袋子收裝取走。
伊藤先生特別回憶到當年一則新聞,讓他非常心痛。
一位高中生因為在書店偷竊薔薇族雜誌被抓,但他卻因為害怕向家人洩漏自己的同志傾向,而藉口上廁所跑到警局頂樓跳樓自殺。
這則不幸的消息,讓異性戀的伊藤先生與久美子誓言,一定要排除萬難透過他們的能力,讓同志朋友最終能夠勇敢堅強的面對自己。
紀錄片裡,伊藤家中廚房邊上小孫子的書桌旁,堆著的就是存放的同志雜誌,老人家一點也不以為意。
老太太久美子說,「我們總是這麼教導孫子,我們家的氣氛一點也不迴避,人跟人相愛,無論愛的是男人或女人,都沒有什麼好歧視的。能夠相愛是很不容易的事啊!」
日本NHK在2018年6月製作的這部紀錄片「Love 1948-2018 ~多様な性をめぐる戦後史」,應該是歷來關於日本社會LBGT戰後發展史,最為詳細的一部。我特別欣賞這部片子的一種敘述軸線,以幾位橫跨了70年的「關鍵者」們的視角,去鋪陳每十年整個日本社會對於性別平權的價值變遷。
視頻位置:NHK「Love 1948-2018 ~多様な性をめぐる戦後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2835154
在多數同志身處於苦難與封閉的時代,某些關鍵者們擎起了幾盞「明燈」,成為徬徨者們的依靠與眺望。
電台DJ的「大塚隆史」是非常「早醒」的同志,70年代他就在電台中公開出櫃,並且再三提醒同志朋友要愛護自己、有尊嚴的過生活,同時「喜不喜歡是當下的事,但最終還是要找一個能真正一起過子的人呀」!
當年來自日本藝文界,體現在「薔薇族」雜誌的無聲支持則是讓創辦人伊藤文學非常感動。
以少女童漫全球知名的畫家「内藤ルネ」,主動幫薔薇族雜誌畫封面,並且毫無顧忌的在畫上署名,已經等同某種出櫃的宣示。
而詩人「寺山修司」專為薔薇族五週年所寫的一首詩篇「為了弟弟的世界」,動人的隱喻與悲憫,則更是深深打動了許多旁觀者的情懷。
其實回顧日本同志運動的啟蒙甚早,但在以「自律、自責」壓力的社會環境中,縱使日本社會並沒有直接鮮明的歧視逼迫,卻在多數日本同志心中仍有難以走出的陰影。
這部紀錄片也探索了這個日本社會的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價值陰影,描繪了其中各自勇敢與怯懦的臉譜。
台灣早就已經沒有能夠好好訴說一段「史」的電視製作團隊了吧!
縱使台灣大幅度的走到了「同志婚姻平權」的最前列,但這幾十年來對於台灣同志運動的紀錄片,乃至其它有系統的同志運動史料蒐集累積極其稀少。
關於七零年代與之前能談的幾乎只有白先勇的「孽子」,而之後也只有已故的陳俊志拍攝過「美麗少年」這樣的社會紀錄片而已。
我自己最終的角度,還是那些在苦難中某一些願意「起心動念」獻身人生去救贖他人的這些獨特的人們。
特別是「伊藤文學」與「久美子」,異性戀的他們夫妻為日本同志所做的開闢空間與緣分搭接,甚至比任何同志所做的都還要影響深遠。
世間苦難角落,畏懼彰顯了勇敢,勇敢救贖了畏懼。
人世間始終會有天使或菩薩,為此而來、在此救贖著不同的因緣顯化。
這是我在這部紀錄片最終,收凝的信心與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