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周心怡
儘管新冠疫情拖累了庚子年的步伐,卻阻擋不了春意在花園裡蔓延:那株稀有的白桃花已抽出嫩綠新芽, 估計不久就有滿樹的嬌艷;幾盆大花惠蘭彷彿忠實的老友,八九年來年年準時綻放,在這個失色的春天帶來生命的希望…
兒時的記憶充滿了蘭花的清芬。外婆家的屋檐下廊道裡,近百盆的蘭花都是她親手栽種的。蘭花格外嬌貴,陶望齡的《養蘭說》就這麼形容:「喜潤而忌濕,喜燥而畏日,喜風而避寒,如富家小兒女,特多態難奉。」既要掌握肥水比例,環境也很重要,養蘭容易養根難,最要緊的是真心呵護卻不溺愛——少了不行,多了卻也無益,不多不少,蘭花才會長得茂盛。
養蘭的原則和養孩子差不多。我的「根」在父母充滿愛的溫暖氛圍裡成長,傳承給我的是一份「不爭」的自信與處世智慧。
我從小就被推派去參加各種比賽,剛開始會在意成績,到後來,名次對我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我不和別人爭,而是與昨天的自己爭;出社會之後的所有機遇也都不是主動求來的,只是珍視每一個臨到我的契機。面對情感也是如此,可以不計利害傾情相待,但倘若不被珍惜,我也相信上天會用別的方式回報我…
這當然不是個簡單的蛻變過程,可能有不少人為我心疼,或佔了便宜還笑我傻,然而回望走過的路,滴滿恩典的脂油,一點都沒有吃虧,或許這就是「傻人有傻福」,心存厚道,總能得到憐憫和眷顧。
特別喜歡《拾穗》這幅經典畫作。它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曠世之作。溫暖的色調,樸實的筆觸,描繪在秋季收穫後農婦屈身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拾穗」 的靈感來源是《舊約》的《路得記》:寡婦拿俄米在風燭殘年又死了兒子,萬念懼灰走投無路,幸而有個孝順的媳婦路得不離不棄。路得為了奉養婆婆,來到大地主波阿斯的田裡尋生路,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能做什麼呢?她就只能在收割後的禾場拾撿遺落的麥穗。
地主波阿斯深深被路得的孝心與人品感動,不但不禁止她撿麥穗,還交代手下從 捆里抽出些來 , 留在地下任她拾取。
天無絕人之路,路得有不爭之靜與進取之心而不虞匱乏。
感覺自己也像路得一樣蒙恩,儘管先天沒有與人爭的本事,後天也缺乏與人爭的慾望,但恩典卻沒有虧待我,我懷著感恩的心在人生的禾場上拾穗。漸漸體會到這種「不爭」是出於一種自信——人爭都是不自信,怕別人拿走;對未來充滿信心和追求才讓,你想拿就拿,反正我有的是。「不爭」是出於一種幸福感——心中不感缺乏,沒有苦毒,就只想著付出,不想著索取。「不爭」是出於一種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太多的東西比「擁有」更寶貴。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幽蘭獨開不爭芳,任是無人也自香。順其自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願不辜負長輩的期望和教誨,修煉一顆蕙質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