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寬媽
來台灣演奏的音樂家確診,指揮中心進行疫調,針對樂團團員匡列,部份要居家隔離或自主管理,少數幾位立即採檢,目前已經做出來的都是陰性。
指揮官說,因為音樂家們都是菁英,多數有在學校教課,請在防疫14天內暫停教課。
非常明白,非常合理。但接下來的非常失控,開始有第一家學校舉手說我們這裡有3個團員是兼任老師,學校已消毒,老師也暫停授課囉,大家安心。
放個炮就走了。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這是媒體的工作,點到你,你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以下是我的疑惑:這些在學校兼任的樂團團員都「還沒確診」。指揮中心同意學校這樣做嗎?(這題讓給 #疾管家 小編)
如果我記性不差,連「確診案例」的身分都是要被保護的,甚至足跡也要視情況才會公布。所以你不會知道年紀最小的確診案例讀哪個學校,媒體也不會報導。這是一種默契。
因為人人知道,大家有多麼害怕,怕到連便當店都不敢送便當去醫院。
那為什麼這次可以?而且是還沒確診之下,學校就紛紛爆出來?雖說密而不宣會引人猜測,但過度曝光,反撲的力道會不會超過我們的預期。
師生或家長在乎的是學校即時提供了透明正確的訊息,也做了正確的措施。這個,內部溝通必須有共識。因為師生不希望從新聞上看到跟自己密切相關的事,學校卻沒先跟他說。
另方面,我為這群在學校育才擔任兼任老師的音樂家深深感到不平,他們已被匡列,正在隔離或自我管理,緊張擔憂不在話下。之前如果接觸到學生,也是在不知情之下而為。
但整個過程中,沒有人關心他們,保護他們,給一絲絲暖意。學校只把重點放在「請師生安心」,忘了這些優秀的師資是你們的同仁,卻把他們視為某種源頭,讓他們孤獨面對未來可能的懷疑或各種保持距離。以及在網路上不理性的謾罵或怪罪。
便當2.0正化身成各種型態,成為風險下的坦白人性。真實而尖銳,但也可以溫暖且理解。
疫情,所有學校承擔的風險是一樣的。誰會第一個中鏢,沒有人知道。這場戰役,挑戰的是態度與高度,該展現的是怎麼靠著「事情來了,團隊會有條有理,面面俱到處理好」的承擔,把團結心和信任感帶起來。
時鐘不是一天造成的,如果他是個好的標竿,那就向他學習:有標準,有原則,會承諾,能擔當。並在標準和原則之下把話說清楚,付諸行動,也保護該保護的人和人權。
大學在招生熱期沒錯。正因如此,學校要展現的是能力,面對危機和處理風險的能力。所謂超前佈署,指的是萬一怎麼了,你想好怎麼辦了嗎?開始做了嗎?
風險傳播和危機處理是高度困難的課題。這一題,謹就教所有大學。既然人人有機會。最好個個都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