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凌翔
我犧牲個人隱私,用一個有點限制級的經歷來說明「演算法」,也許可以幫助網友理解?感謝《上報》上刊拙文,也請臉友指教。
TikTok,即app 抖音的海外版,確實屬於資訊通訊產業產值最大的最下游區塊,稱為「加值服務」,但是它才出道4年,還沒進入獲利高峰期。重點是下載量太大,即,使用者太多了!
一個 app的使用者越多,玩這個 app越頻繁,貢獻的個人資訊就越多。
咦?TikTok不過是一個短視頻平台,商業模式一眼即可看穿,同時間出現在市場上的類似app也不只它一個,憑什麼就是它以獨角獸之姿,惹的美國札眼呢?
一個關鍵在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演算法」(algorithm)很厲害。所謂演算法就是一種找到各項變數之間「關聯性」的一種軟體技巧,不求找到完整的因果關係,只求利用使用者貢獻的個人片段資訊,儘快找到使用者的各種屬性與愛好的可能關聯。
舉個筆者個人的例子:我因為知道演算法的邏輯,所以儘量不點選電腦桌面跳出的廣告-那些都是瀏覽器推播的-以免類似的廣告排山倒海的湧入打擾工作。但是,有一回,一位比基尼美女出現了,一時不查,就點下去了,結果慘了…
因為我極少點選廣告,只有這一點點線索貢獻給瀏覽器,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各種女性內衣廣告與美女交友網站充斥我的瀏覽器!我知我犯的錯在哪裡,於是清心寡慾,不再點擊任何相關廣告,也很成功,但,又一段時間之後,瀏覽器推播了同性戀交友網站廣告給我。謝謝。
你可以想像,如果美國人有一億人每天都在用TikTok,在家用、在學校用、在公司也用、在軍營也用…而且他們還時時互動。於是,TikTok 就可以拼湊出這一億美國人的整體生活內容、知識背景、意識形態、政治傾向,等於每一秒鐘都在對使用者做民意調查,而受測者卻完全不覺察。
行筆之此,對資通訊產業有一定了解的人,一定會說:又不是只有TikTok 才這麼做,所有社交平台的營運模式都是如此啊,而且這是美國公司先發明的商業模式。
確實,Facebook及旗下的Instagram也面臨不當使用使用者資訊的指控,所以,從資通訊科技的角度來說,問題是:美國為什麼不擔心Facebook?或其它類似的各種互聯網平台,譬如我用的瀏覽器也是美國公司的產品?
答案很簡單,就是攻勢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別國的意圖永遠不可測。
TikTok雖然不是一帶一路的高鐵-沒法越過兩大洋建到我美國來;也不是個別間諜,潛伏在我美國-FBI可以每10小時就鎖定一個;甚至不是特異功能人士,可以在遠處發功來影響白宮重要人士的腦波-根據解秘檔案,X戰警也不全是捏造的。
但是,這個來自對手國的軟體,更能強而有力的越過地理國界,藉由資通訊科技為每個國家都創造的虛擬網路疆域(cyberspace),把影響力滲透進我國國內,直達人民與菁英。
而且不只是蒐集大數據,還可以透過推播,試圖改變美國人民的思想與行為!
虛擬網路疆域有幾個特色:第一,界線不明顯,譬如你在家上網,一不小心就遨遊到別的國家去了。第二,從國家的角度,這個空間的邊界,很難控制;如果有敵國勢力來攻擊,易攻難守!網路攻擊方可以一天發動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次,防守方只要有一次沒防住,就算失敗。第三,對於這種攻擊,還很難確認或證實攻擊來源,有時要花幾年的時間!就算確認了,駭客也不在自己國境內,怎麼抓捕?
譬如,這些年,以下這種消息不少:俄羅斯或中國意圖影響美國大選、美國監聽它國政要與領袖、北韓駭客破壞美國政府與企業網站…但是,有幾次駭客被捕獲、判刑、入獄呢?
大國對抗,都不希望被對方影響或甚至於控制,偏偏資通訊科技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最後,來看一張世界前 20 大科技公司的圖(下圖),基本上,都算是互聯網公司,都提供app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重點是:這個市場7年前,美國絕對領先,中國公司還很少,現在卻中、美爭鬥最激烈。可以說,現在全球算不算 G2 = 兩強爭霸的格局,也許還有爭議,但是在網路加值服務的產業中,已是美、中對壘之勢了。
等一等,華為、抖音TikTok怎麼都不在圖中?
因為圖中都是上市公司,華為一開始就設定不要上市,憑添了神秘色彩。TikTok一始就打定主意要在國外上市,但長成太快,還沒IPO,也許因為攪黃了川普解封後第一瑒造勢活動,就被川普盯上了?
從保護國家安全、與抵抗對手國權力伸進本國境內的角度來說,美國當然要除TikTok而後快,至於手法有多粗暴或是否違反自由主義的商業精神,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