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三兄弟的傳媒情緣;四個印記,是趙怡投身「良心事業」的最大動力!

文:趙俊邁/資深媒體人(見文末作者簡介)

「昔有鸚鵡飛集陀山,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曰: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這是<怡報>封面上的文字,引用的是周櫟園《書影》裡一則很禪意的故事。其末還有兩句:「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怡報」是趙寧、趙靖、趙怡三兄弟在明尼蘇達州大學留學時辦的學生報刊物。趙寧負責封面設計和漫畫、插畫,趙靖主編,趙怡擔當採訪和抄寫工作。三兄弟攻讀的都是新聞傳播院所,因此有些「理所當然」地辦起報刊來;「怡」報之名稱,不是因為「趙怡」的原因,主編在刊首「我們的話」開宗明義:「我們為什麼辦報名『怡』,因為我們深信不疑,人無論老少,地不分東西,只要是「心」存「台」灣,就是我們的姊妹兄弟」。

胡適在《人權論集》序言中也引用了「鸚鵡救火」寓言,註解道:「今天正是大火的時候,我們骨頭燒成灰終究是中國人,實在不忍袖手旁觀。我們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我們不過盡我們的一點微弱的力量,減少良心上的一點譴責而已。」趙寧兄弟用這段文字作為<怡報>的封面,心意十分顯明。

趙家三兄弟在媒體界富有盛名,各有一片天,堪稱一門三傑。遺憾的是大哥「趙茶房」英年早逝,給家人和廣大的粉絲留下無盡的哀思和懷念。但他已為弟妹、愛兒樹立了千仞高牆般的榜樣,留下「一個美麗的圓」。

趙寧才華橫溢 揚名傳媒界
趙寧有趙茶房、普光居士、致遠公、趙博士等稱號,還自詡:身高 、體重、智商皆180,號稱寶島第一「三八」;而他的身份也隨著社會角色不同而越來越多:歸國學人、漫畫家、散文家、專欄作家、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大學教授、國大代表、大學校長等等。

他的散文集登上暢銷排行榜、曾是最受歡迎的演講者、獲漫畫協會的金爵獎、獲最佳電影插曲作詞金馬獎(電影<辛亥雙十>插曲「我是天涯飄泊的嵐」)、兩座金鐘獎、優良教育人員木鐸獎。

他跨足不同業界,而且在每個領域都獲得熱烈掌聲,角色多元,各個稱職。他自我期許:「做什麼向什麼」。

趙靖懷念大哥:「趙茶房生前最早的經典作品「詩畫展」,可以說是一部以『打油詩+漫畫』的獨特風格,幽默、風趣、調侃、譏諷、生動地記錄著60年代台灣人的生活情趣、價值觀念、社會百態的『精彩動畫』!」

趙寧台大政治系畢業後,曾任職新聞局,當時大華晚報刊載了他畫得一副漫畫,受到廣大迴響,他畫的是一個戴方帽子的留學生在餐廳廚房洗碗,標題是『風蕭蕭兮淡水含,壯士一去兮—-洗碗盤』。從此讓國人看到他隱藏在筆尖的幽默才情;1968年趙寧開始留學美國生涯,去國達十一年,攻讀威斯康辛大學視聽傳播碩士及明尼蘇達大學視聽傳播博士,期間在《大華晚報》連載專欄〈趙寧留美記〉,用章回小說體寫自己的留美生活,字裏行間把苦悶昇華為歡笑,後並在<皇冠>雜誌開闢「自說自畫」專欄,文章漫畫都受到讀者喜愛,因此趙茶房、趙某人一時聲名大噪,擁有無數粉絲,他為之戲稱「寶島紙貴,震驚文壇」。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

趙怡說,大哥踏足的每個領域皆受到肯定,不管環境如何改變,他不變的是自娛娛人的本色與熱心熱腸的本性。

趙怡在家人紀念趙寧的冊子<一個美麗的圓>中撰文寫道:「他在人生的舞台上勇於嘗試不同的角色,但是,讓他最感到自豪的,仍然是身為一名熱誠奉獻的教師和忠於自我的文字工作者。」

還說:「面對政治圈裡的不公不義,他嘗以古人「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風骨自況。有人說,趙寧是現代社會的良心,也有人說他是書生報國的典型,應該都不算是溢美之辭。」

趙寧書生報國的典型,同樣在兩個弟弟身上顯現。趙氏兄弟先後赴美國明尼蘇達州進修,多年之後又相繼回台任教或投入新聞傳播界服務,並勤奮筆耕和參與電視節目主持。

文人風骨 不趨炎附勢
人人皆知趙茶房才思敏捷,文采風流,下筆能文,出口成章,卻很少人能真正體會到他全身血液中所充塞的對公理正義的堅持,和對恆久價值終身不遷其志的執著。生在憂患時代,長在軍人家庭,身為長子的他,雙肩之沉重可想而知。

趙靖、趙怡對大哥的懷念中盈滿著昔日的手足情深:「大哥個性內向,舉止有度,生活儉約,不尚奢華,這些特質極可能和幼年時期的成長經驗有關。在我們的記憶中,他從小就是一個聽話的兒子、溫和的兄長、規矩的學生;他在念中學時代,每天從左營眷村家中得步行三、四十分鐘到公車站搭車到高雄上學,總是準時到校;等到事業有成之後,大哥依然保持樸實無華的風貌,在他的身上完全看不到一絲絲虛矜浮誇,矯揉做作的氣息。」

對趙寧的文人風骨,兩兄弟更有著深深的敬重:「大哥飽讀古聖賢書,且奉為圭臬,身體力行。從他日常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之間,就可以感受到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書生本色。他幼承庭訓,胸懷民族家國之愛,在大學時念的又是政治,對於天下事總是縈繫腦際,無時或忘。早年時期,無論在海外、在國內所興起的青年愛國運動中,他都扮演過積極的角色。但是,他絕不做趨炎附勢、諂上驕下或爭名奪利的事。」

看到趙寧奉勸世人的「守則」:「是是非非萬萬千,勞勞碌碌幾時閒,恩恩怨怨付一笑,快快活活做神仙。」誠然,他如今在天國必然是個快快活活的神仙!

趙靖心存傳媒 獻身黨務
趙靖在2016年出版的<有話趙說>書中這樣自我介紹:一個出生於中國(西安),成長於台灣(高雄、台北),工作於美國(西雅圖、紐約、華府、洛杉磯),暫居於上海,永遠愛台灣的浙江杭州人。

趙靖投身黨務工作,任職共31年,先後輾轉駐任西雅圖、紐約、華盛頓、洛杉磯等城市。回憶出國留學仍專志攻讀新聞、傳播學,趙靖梳理當時的心境:「70年代美國的『水門事件』正鬧得甚囂塵上,媒體報導的威力影響至鉅,而<華盛頓郵報>兩位揭露真相的記者,更是新聞系學生的偶像,因此新聞學院一時成為爭相選擇的目標。我當然毫不猶豫地進入美國首屈一指的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攻讀傳播學。」

他的選擇,不但成為大哥趙寧的學弟,1974年趙怡也到該校就讀,因而促成他們三兄弟在海外「辦報」的機緣。

辦<怡報>是學新聞的趙靖與新聞媒體最近距離的一次經歷,他不諱言的說,到美國之初,受到所謂的「文化衝擊」的確很深,有些留學生對台灣的民主有不同感受,加上保釣運動的觸動,他們兄弟的國家民族思想更濃,而當時來自祖國的訊息資源十分匱乏,華文媒體幾乎是一片空白;他還記得有一「寶島之聲」,留學生用錄音機收集一些台灣新聞,透過電話播放和收聽。

揪夥兄弟「辦報」
就在這種情況下,趙靖拉著哥哥和弟弟挽起袖子在明尼蘇達州大學校園裡辦報導性刊物。趙寧設計封面、畫插圖、畫廣告;內文則由明大同學撰寫,其中許多撰稿人後來回台,在各領域都有很高成就;而趙靖和趙怡也採訪、寫稿。

那個年頭影印機還不普遍,校園裡更遑論中文打字,因此文章是用抄寫的;第一期刊尾一段文字:「這一期的全部稿子都是由趙怡和劉如卿兩位同學抄寫的。霸佔了趙小生不少寶貴的寫情書時間和耽誤了劉同學替小女兒換尿布的工作……」。

為什麼要辦這份刊物?趙靖說:因為我們認為漂泊他鄉,寄身在星條旗下,而且那時中國留學生來自兩岸三地,政治立場多所分歧,斯時斯地大家需要一座橋,一座溝通思想、 團結精神和交通感情的橋。

該刊特別標示:<怡報>是中國人為中國人辦的刊物。

<怡報>曾獲新聞局留學生刊物第一名。

趙靖對新聞工作一往情深的源泉,可追溯到文化學院(大學)新聞系的薰染與陶冶,他在留學期間曾寫過標題為「『紅樓』夢」的文章,(刊載於皇冠雜誌279期),內容是回憶華岡新聞系編實習報的往事;『話說三千兩百多天以前,陽明山崗上四十多個二十郎當歲的小伙子們正開始了他們所謂的「報人」生涯。星期復星期的,僕僕於陽明山和萬華印刷廠之間,為著成千的親愛讀者和他們對「第四階級」、「無務冕之王」無比的嚮往,當然也為了他們重要的「報刊實習」分數,在那裡辛勞地埋頭「辦報」……』

趙靖<有話趙說>說什麼? 他在“敬告讀者”中寫道:「國事、家事、天下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體育、文化…愛情、親情、兩岸情─婚姻、家庭、生活、工作、娛樂、趣聞 …嶄新要聞、陳年往事、故事事故,盡在其中。」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到趙靖對於新聞媒體、國事、家事、天下事依然事事在心!

 

趙怡蹤橫媒體界 驚覺台灣非傳媒沃土
趙怡大學讀的科系不是讀新聞或大傳,他畢業於政治大學企管系,但一心嚮往「大公報」張季鸞標示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新聞工作的氣魄與精神,當兵期間『啃』了一些相關書籍,一舉考取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研究所,這是美國排名尖端的新研所,後又攻讀南加大傳播學院獲博士學位。

趙怡的媒體工作生涯,從中視記者開始一路走過美洲中國時報總經理、副社長、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經理、國際環球多媒體公司(環球電視)總經理、東森媒體集團副總裁。另,傳媒科系教職: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兼任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公職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如此豐富傑出的工作經歷可稱得上豐富多彩,其能力之受肯定,可見一斑。但是,趙怡卻感慨「有志難伸,無枝可棲」,他直言:「今日台灣不是傳媒事業的沃土,我們的時代有兩大因素使得真正新聞工作者受到阻礙和壓制,那就是“政治介入”與“商業污染”。」

感慨「有志難伸,無枝可棲」
趙怡的第一份工作,是他自明尼蘇達大學獲得新聞暨大眾傳播學碩士後歸國,向中國電視公司毛遂自薦,總經理董彭年贊賞他所陳述“電視新聞改革”建議,遂引薦到新聞部工作。本想一展抱負的年輕學人,卻在新聞部只工作了29天便提出辭呈,黯然求去。「雖然總經理一再挽留,但我去意已決,因為他們打壓我,不准上主播台、不准打名字、不准製作節目。」

這個挫折,讓他重新審視自我,催動自己再接再厲。
離開中視,受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曾廣順推薦,前往加州主持國民黨海工會剛成立的洛杉磯文化服務中心。然而,在如此繽紛多彩的實務經歷中,影響趙怡最深刻的是<美洲中國時報>和<環球電視>。

投身<美洲中國時報>
1981年夏天,趙怡正準備離開海工會的工作,重返校園做「老學生」之際,他回國出席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和時任駐西雅圖書記的趙靖都是以黨代表身分出席大會。開幕典禮的大會,海外代表指定發言為名額兩名,趙怡是黨代表,非黨工代表是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的楊日旭教授。趙怡對該黨的直言批判,引起台下在座的中常委余紀忠暗暗留意。

余紀忠彼時正在籌備<中國時報>的美洲版,需要找一位在地的負責人。余紀忠打探清楚他的學經歷後,特別親往趙怡台北家中拜訪,並向趙老太太「要人」,隨後又親自飛到洛杉磯與趙怡面談。

余先生對他說:大時代來臨之際,海外有志青年應投入以文化改變中國的傳播「事業,要做大事!」這句話,打動了這「海外有志青年」,亦然捨去中山獎學金和南加州大學博士班入學許可,轉身投入<美洲中國時報>。

余紀忠聘他為<美洲中時>總社總經理, 負責全美國的經理業務。趙怡開始步向報業的新旅程。這對他生涯規劃來講, 是一次重大的轉折。趙怡至今難忘余紀忠的知遇,他說:「余先生是我人生中最景仰的人,他對報業理念的堅持,足讓後來者敬重。」

對報業的理想,趙怡在<千里如斯>書中一篇「報人的典型」文中有深刻闡述;文中以普立茲獎創辦人Joseph Pulitzer終身奉行不二的理念為主題,他寫道約瑟夫.普立茲為後世新聞傳播事業與教育機構立下一個典範:「只有誠實的人格,崇高的理想,敬謹的行為和紮實的專業,才能使一名報人免於屈從惡勢力的威脅或受到商業利益的誘惑。」這鏗鏘有力的金句,可視為趙怡在傳媒職場上一路走來的指引明燈。

創辦「環球電視」
1996年,趙怡離開華視後,抱著「衛星電視最能觸及散落在全球各地的華人」的想法,集資籌備「國際環球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趙怡擔任總經理,另從《新新聞》找來在《美洲中國時報》任職時期的同事周天瑞擔任副總經理。1997年4月1日,國際環球多媒體成立,「環球電視」開播。

趙怡對新聞台的理想,以「為小市民做喉舌、向大人物說真話」作號召。當時,環球電視找來馬英九、趙寧、陳履安、李鴻禧、趙少康等名人輪流主持論壇節目《各領風騷》。

他提出三大理念:股權分散、專業治台、言論自由。
環球電視的一大創舉為率先啟用3D全虛擬攝影棚,用於各新聞節目。1997年9月因該公司股東會引進民進黨立法委員為主的「全民電通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挹注投資;趙怡與周天瑞覺得理念不合,又無法抗拒,因此離開環球電視。

趙怡當時表態說:「大眾傳播事業,政黨和政治都不宜介入,這是從學理角度來看,在實務上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環球電視的股東結構,各種不同的政治信仰都有,絕對拒絕任何政黨來壟斷這個媒體。政黨和民間團體投資,我們都接受;但是,如果單一或少數股東形成強大支配力量時,我們就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政黨的力量干預媒體,是絕對不可取。」

媒體出身的新聞局長
在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職務時,如何從媒體工作者調適到主管媒體產業角色?
趙怡坦然表示,他是歷屆唯一記者出身、同時為傳播學者的新聞局長,以往該職務多屬管制性質,但他自信以長期的實務工作經驗更懂得經營媒體、協助媒體、健全產業制度。

趙怡一心想為國家厚植跨足世界的文化傳播的「軟實力」,在短短任期內,幾乎每天早上與專家學者討論,推出「國家傳播政策白皮書」,以因應數位匯流,創造軟體實業的產能。趙怡特別指出,傳播產業是經濟以外的另一動能,以滿足人民心靈層次,豐富生活品質。

他強調,台灣電視媒體問題叢生,任內致力能建構一套可大可久,可為傳播事業依憑發展的傳播政策。他提出傳播政策的「三角形理論」,政府主管機關應把「市場秩序」、「消費者權益」與「產業發展」放在三個等邊等距的點上來做公平看待。他在局長任內主張對有線電視「內容嚴管,經營放鬆」,認為主管機關應採取大開大闔的態度,扶植產業媒體發展,並融入文化創意的概念以開拓市場。

1999年12月,趙怡在記者會上公布新聞局擬訂的「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這是我國電視事業發展史上的新里程碑。依此辦法制止了不適合兒童觀賞的血腥、暴力、色情節目出現在晚間九點前時段中。不論是媒體工作者或是政府管理者,趙怡在角色拿捏得準則是:一本初衷、剛正不阿,不受外界污染。他謙沖的說:「對這個大社會而言,個人只是滄海一粟!」

生命中四個印記
趙寧筆下曾寫道:「過河卒子只向前,管他滄海與桑田,家在青天白日下,人生何處不桃源。」這首小詩似乎是為弟弟趙怡的「滄海一粟」做鋪陳,亦可視為註腳。他們自幼生長在軍人家庭,同樣在異國求學奮鬥,因此對國家民族有一份執著的忠愛。

趙靖和趙怡也表示,對於父母的孝、國家的忠,一路走來,不改其心。軍人家庭中,除了忠勇衛國的父親是第一男主角外,兼顧內外並代父職的母親則是第一女主角。

趙家三兄弟對母親的敬愛經常見諸於他們的筆端;他們一致表示,求學成長過程乃至進入社會待人處事,都深受母親的影響。趙怡說:「母親有北方豪邁之氣,擇善固執,抱著『有理走天下』的信念,他教導我們明是非、不苟且、勿近墨變黑。常耳提面命:樂觀奮鬥,做有志氣的人。」因此,母親不但是他們家的頂樑柱,更是孩子們精神上的主心骨「每遇挫折,母親一定是我們背後最大的力量!」

2015/3/29下午1:30,由高雄市長陳菊主祭,協同文化部、國防部,及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右2),及軍眷第二代,在將士紀念塔前向海軍陣亡將士獻花致祭。(圖:虞煥榮攝)

 

趙怡指出:在他的生命中有四個印記:
一. 父親為軍人:趙怡自認得自父親軍人本色的遺傳,「耳濡目染,正義感與忠貞信仰終身不改。」

當年他在父親故世時寫下的紀念文章「嚎啕之後—獻給先父在天之靈」(刊載1980年1月17日<中國時報>),最末尾這樣寫道:「高舉我顫抖的右手撫在一顆赤紅跳耀的心上,向父親大人稟告:『誓以有生之年,秉持趙氏忠義門風,有為有守,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位父親爭取最大的榮譽。』」此文讓許多讀者為之動容。

二.長期黨務工作:留學時參加過保釣運動等,「我們都是當仁不讓,因此我對國民黨的興衰與榮辱,始終存著難以割捨的關注情感。」

他在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最後一個月割喉戰時,接受<時報週刊>訪問時曾表示:「自幾是黨齡47年的國民黨員,既使當初面臨主流、非主流之爭,在黨內被打壓,歷經新黨、親民黨兩次出走,自己從沒離開過,每次投票選的都是國民黨的人……」他的這段告白,應該是此一印記極確切的註腳。

三.投身媒體專業:不論新聞事業、媒體管理、新聞傳播學教育工作,趙怡都堅持專業第一:「傳媒事業是良心事業,我們沒有機會做太平官,也從不攀龍附鳳,堅持走自己的路。」

新聞媒體的健全功能及正能量發展,趙怡依然念茲在茲地關注和觀察。他感慨:「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在快速轉變,散播和傳承社會正面價值正是大眾傳播媒體的天職,然而時下的媒體在開放民營後,依然深陷惡性競爭的漩渦中,無力負擔起社會教化的責任。」(<千里如斯:趙怡兩岸札記> 時報出版社)

他並指出:「民心向背是執政者施政的風向球,當權者必須千方百計地了解基層民眾的需要,才能在政策形成過程中對症下藥,……政府若能向新聞媒體取經,虛心學習如何貼近基層民意,洞察百姓感受,俾能推出施政措施時都能符合大多數人民的心意。」

四.推動兩岸文教交流:趙怡過去幾年來經常往來兩岸之間,他任職上海交通大學“媒介與設計”學院,擔任教授及博士導師,此期間他推動兩岸文教交流不遺餘力,並在報刊上為文鼓吹推動。

趙怡在<歲月如斯>的自序中有這樣的敘述:「在這斷行走兩案的日子裡,我接觸到許多中國新一代的學術菁英和一群勤勉奮進的學子,有機會參與不同主題的兩岸公益和文化交流活動,……」

他抱持行者常至的信念:「兩岸的糾結在民間力量的介入之下並非無解,或許有一天,行到柳暗花明處,情勢終將豁然開朗。」

星雲大師推介趙怡新著時,曾寫道:「趙怡人雖經長在海外,卻並未放氣他在台湾主持的幾個公益組織的任務而必須頻密往來兩岸之間,他字號「心台」,係緣於早年在國時期為文的筆名,寓含「身在海外,心在台灣」的意思,正是他內心深處的寫照。」這段文字,可視作星雲大師對趙怡推動兩岸交流目前的小小總結。

趙怡說,這四個印記,是他自以為傲,投身「良心事業」的最大動力!實則,不論趙寧的文人風骨、趙靖的書生報國及趙怡的行志高遠,都可歸因他們生命中烙下的這「四個印記」。

————————————————

作者簡述:趙俊邁
台灣前「民生頭條」科技傳媒公司營運長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顧問(前會長)

曾任:
北美世界日報紐約總社執行副總編輯、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長、台灣大成報總編輯。
任教台灣東吳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
在海外致力推動中華文化,創辦「文薈」雙月刊,分別入藏中國「現代文學館」、「台灣文學館」。
作品常見華文媒體報刊,其中「曼哈頓祥子」獲第二屆中國中山杯華僑華人「原創佳作獎」文學獎。
著作:《天涯心思》(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
《中壢夜話》(新聞文學)
《媒介實務》(大專叢書)
《被剝了鱗的蒼龍》(報導文學)
《遠颺的風華》 (紀實文學)
《典瑞流芳》─民國大出版家夏瑞芳 (傳記,哥倫比亞大學東
方圖書館入藏)
論著:《報業存亡啓示錄》─「美洲中國時報」(1982─1984)研究
(口述歷史調研)

頭條留言
編輯中心
編輯中心
樂聯網的編採群,重視現代生活,強調正面消費與健康觀念,沒有惱人的腥羶色與做假的政治議題,同時也採用數位科技來創造媒體新價值。 我們的核心理念是「分享快樂分享正確價值」,優質新聞是好媒體的必要的條件,歡迎有此共識的朋友來共作共榮;歡迎您使用電郵聯繫我們:Email:[email protected]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崇尚曾國藩盡忠為國與謙和之道 台揚創辦人王華燕憶述...

民國26年(1937)8月,日本集結大軍猛攻上海,展開一場載入史冊的中日「淞滬會戰」。台揚科技創辦人王華燕回憶起父親王潔將軍,當時就在第88師帶領砲兵部隊,偕同其他部隊在上海一帶共同禦敵。「當年中國接受德國協助訓練的第87與88師,屬於最精銳的部隊,因此淞滬會戰等同是中日雙方王牌盡出。然而戰況相當慘烈,常常是一個營、一個團開往戰場不久,就消失在砲火之中。」

AOC 推出2款全新27吋QD Mini-LED電...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

尚晉集團旗下藝術品牌Artelli呈獻: 荒木經惟...

港澳聯動致敬經典 重現跨越四十年攝影之作 &nb...

AOC再度推出AOC Days 獨家優惠 : 釋放...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