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塑膠容器 白天當水壺、晚間當枕頭

圖文:張銘隆

環保責任
35年前,我曾設計並製造過這麼一個塑膠容器─食器級PE材質、總重105g、容量1200ml,O環和襯墊雙密封。曾帶它上過六千多公尺山上,空壺試壓過水下三十公尺,白天當水壺、晚間當枕頭,夏天凍結當冰磚、冬天當睡袋裡的暖水袋。
 
依標誌不同裝煤油、汽油打入背包,不但在山道上使用,還在三千多公尺山上儲藏超過一年。從來未曾變質或失敗。在我頻繁登山的好幾年間,從不曾發現它被毀棄在山徑、山屋或山間的垃圾堆裡。
 
這個曾發售過數萬個的戶外活專用容器,後來被興起的保特瓶打敗了,「飲料附贈」的保特瓶得來容易,用完隨手就丟,自此從郊山健行到高山山屋、溪邊到海邊的垃圾都少不了保特瓶的身影。
 
生活在今日社會的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逃不出使用保特瓶的需求。不過,我絕對儉省使用塑膠容器,從卅五歲開始每兩天帶著鍋子和保鮮盒上早餐店買豆漿燒餅,卅年也剋省了不下數千個塑膠袋或膠杯。
 
對於保特瓶,我一向喜歡長方形的容器,因為它容易裝填背包,在車子裡也不易到處滾動。可是我好幾年也不捨得就近向小七買瓶礦泉水,至今汽車加油時也不願換贈瓶裝水,所以偶然買人的瓶子就一用再用。至於其它調味品和飲料罐,也盡量減少,而且必定每一個都確實回收。
 
最近回頭看我常年使用的「水壺」,有效期限是2010年5月,因為我習慣喝冷水、因為我從不讓飲用水在裡面停留太久,因為我在瓶頸上掛了標識物,所以用了它五年多,也沒有不適的感覺,更不曾因隨手放置而被回收拋棄。
 
曾是我的驕傲的專用容器,雖然被保特瓶打敗了,但我還是盡量節制使用「保特瓶的便利」,因為一個人的自我要求雖可能無足輕重,但總是對於生養我們的自然環境的一點心意。
 
一個塑膠容器。(張銘隆)
一個塑膠容器。(張銘隆)
一個塑膠容器。(張銘隆)
頭條留言
張銘隆
張銘隆
民生報戶外版記者,也是個大冒險家,台灣第一批登上珠穆朗瑪峰(聖母峰,Mount Everest)的登山家之一,也是潛水家、航海家、獨木舟玩家…(曾經划獨木舟環島)。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