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影壇的全球首位「喇嘛導演」、藏傳佛教轉世活佛宗薩欽哲仁波切,12月9日下午受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之邀,至華梵大學進行精彩演講,他說,藝術家應以勇敢無畏之心,運用任何當代藝術形式表達佛陀的教法和智慧,甚至可將佛教經典搬上大螢幕,拍出像《魔戒》或《星際大戰》的系列電影,吸引年輕人修習佛法。
宗薩欽哲仁波切是國際武打巨星李連杰的皈依上師,1961年出生於不丹,7歲被認證為利美運動祖師蔣揚欽哲旺波的第三世轉世,青年時期開始到世界各地弘法,並赴英國倫敦電影學院就讀,曾受邀擔任義大利導演貝托魯奇電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的顧問,在貝托魯奇的啟發下展開電影創作之路,親自撰寫並執導《高山上的世界杯》(The Cup)、《旅行者與魔法師》(Travellers and Magicians)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宗薩欽哲仁波切來到華梵大學,以「佛教藝術」為題進行演說,雖然學校並未大肆宣傳,他的魅力仍吸引許多校外人士前來朝聖,爭相親賭大師風采,讓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來自法鼓山的佛曲創作者康吉良並當場獻唱「你是阮的菩薩」,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老師Harry Einhorn也以唱誦三皈依咒音聲供養,場面感人。
談到佛教藝術,擅長說故事的宗薩欽哲仁波切以幽默的口吻說,幾年前不丹首府建了一座寺院,市長邀約他擔任寺院顧問,由於那一區有非常多的年輕人有酗酒問題,建寺的目的是為了讓年輕人了解佛法,他便建議寺院的壁畫應以米老鼠等卡通形象來描繪佛陀的生平;但講完之後,他再也沒有看到那位市長出現。
宗薩欽哲仁波切以此為例表示,藝術家要打破社會規範,突破社會的憤怒或不滿並非易事,但佛教藝術是不同文化、不同環境、不同因緣下的產物,既然建造佛像的動機是為了發大悲心利益他人,在藝術的形式上就應隨順時代而有所調整。
他進一步指出,例如漢傳佛教的佛像造型都非常福態圓潤,但現在年輕人只想變瘦,不想看起來圓滾滾的,大家為何不改變佛菩薩的形象,開始建造「非常纖瘦」的佛像,讓年輕人更願意親近佛法?另外,雖然將佛陀紋身在自己身上可能會招致非議,但若不如此做,可能也會少了20個年輕人追隨佛法,所以佛教藝術家應該勇敢無畏。
曾有媒體好奇身為活佛的宗薩欽哲怎麼會去拍電影?宗薩欽哲仁波切說,電影只是一個表達的媒介,佛教徒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擅長的媒介來傳揚佛法。佛陀的教法例如無常和苦,就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藝術,目的是將追隨者帶到「無我」的真理實相當中,而要引領弟子進入這些境地,必須以藝術作為手段,因此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藝術,學佛的最終目的仍是要超越藝術層次。
宗薩欽哲仁波切自認所拍的電影並非全部都與佛教有關,但他肯定電影一定可以表達佛陀的教法與智慧。而他認為最具佛法意涵的電影是德國片《Enlightenment Guaranteed》,俄國電影《潛行者》(Stalker)與好萊塢影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亦深受他喜愛;《駭客任務》與《星際大戰》雖然也具有佛教元素,但裡面仍存在許多道德倫理二元分別的對待,並非與佛陀教法相一致。
現場有聽眾提問,佛教徒是否可拍攝類似《魔戒》的電影來宣揚佛教?宗薩欽哲仁波切開心表示有何不可?佛法為了度眾生可不拘形式,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就是以佛教為題材的通俗小說,可見五百年前的佛教徒更為勇猛,現在的佛教徒反而比較像清教徒,很多事都不敢做、不能做。
他鼓勵文字工作者可以佛教知名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為題材進行創作,因為電影《星際大戰》的一位作家告訴他,以《華嚴經》不可思議的殊勝內容,絕對可以拍出52季類似《星際大戰》的票房影片。
宗薩欽哲仁波切也非常推崇導演侯孝賢,並稱他為偉大又有創意的導演,他擅長用非常廣角的鏡頭定格不動,讓觀眾想看哪裡完全取決自己的心,被深邃的場景感動;而純粹的電影藝術體驗,則無人能勝過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讚嘆宗薩欽哲仁波切是一位禪前定後的禪行者,讓人升起非常恭敬之心;李天任校長也表示,很榮幸在華梵建校30週年時能迎請仁波切蒞臨,後續學校將籌辦「宗薩欽哲仁波切影展」,讓師生更深切了解佛教藝術,獲得仁波切正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