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虞煥榮
全球暖化、氣候遽變,到處發生天災的現今已不是什麼獨家大新聞;但近在咫尺、幾可預見的20~30年,如果再不正視與改善,地球將再升溫攝氏2度,世界必將面臨毀滅邊緣的事實,又有多少地球住民了解這有多麼驚駭恐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在10/8一場全球性探討減碳報告的連線記者會中說:「在台灣,雖然提出呼籲的我們是少數中的少數,但我依舊樂觀。」
「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力!現在必須做,立刻做,從自己開始做」。郭珊珊的口裡說的很是樂觀,但口氣中卻難掩沈重心情與強壓下的激動。
主持這場以「SR1.5 特別報告」為議題的全球專家連線記者發布會中,郭珊珊表示,藉由在台達媒體沙龍齊聚的台灣媒體與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國際媒體發布會現場接軌的機會中,讓全球看見台達電已經開始全力減碳;同時,她更呼籲,台灣的政府與大企業必須更積極的去做,「包括每一位民眾朋友都應該立刻就去做。」她強調。
受邀參與這場與韓國連線發布會的除了各大媒體之外,與會發表專業看法的還有台大前副校長陳泰然,他是台大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及研究多年梅雨季風的知名專家;另一位是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主辦單位表示,這場極為重要的記者會,也邀請了其它多位的政府高層與會,但都以必須赴立院報告為由,而未能蒞會。
全球各國政府相關當局的政策規劃與參與度、以及在企業及民間教育推廣的積極度,是減碳是否能有成效的關鍵。面對台灣減碳政策的現況與企業民眾的認知的貧乏,郭珊珊說:「對此一減碳的迫切性,我們公司積極參與,我們擁有不眠不休最棒的團隊,保持樂觀是我們必要的態度」!
這份 SR1.5 特別報告提供了非常清楚精準的科學資料,而且,將於今年 12 月在波蘭舉行的 COP24 的內容與結論,將成為各國決策者的決策依據,顯見全球的專家已迫於不斷升溫的大氣現況,必須藉由一波波揭露精準的分析報告,再三的提醒各國的政府、主要企業及一般的人們,了解這場升溫的惡果,若不能就從現在起全力減碳,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必自食惡果。
郭珊珊指出,這份數百頁的專家分析林林總總,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到減碳不是 option X, Y ,or Z,而是 option X and Y and Z,也就是每個面向都要做到。她說,報告中分析,目前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升溫了將近 1 度 C,若沒有積極的作為,1.5 度 C 的升溫會在 2030~2052 年間就很有可能會發生。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表示,從 2007 年開始,該基金會就派專人赴聯合國氣候變遷議場了解,並帶回第一手的資訊分享給全台灣的民眾。這次的 special report 1.5 度 C會議,基金會更透過了長期合作的國際 NGO 夥伴爭取到現場參與的機會,成為全台灣唯一有代表可以與會全程見證討論過程。
郭珊珊表示,這場在韓國松島舉行 IPCC 的全球記者連線會議中,來自各國的科學家們在激烈討論氣候遽變的迫切下達成共識,就是全球必須共同合作、刻不容緩,才會有繼續往前的機會。
台達電在今年(2018年)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DJSI)評比下,榮獲電子設備、儀器及零組件產業領導者,且是繼2012年與2015年之後,第三次獲得產業領導者殊榮。
另外,台達電至今已連續八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DJSI World Index);連續六年入選「新興市場指數」(DJSI-Emerging Markets Index)」,在全球氣候變遷嚴峻挑戰下,台達電的永續發展表現極為傑出亮麗。針對 IPCC 的這份報告,台達電發言人暨企業永續發展資深協理周志宏表示,該公司工業部門在 2025 年的目標相較於 2010 年,將減碳 65.5%,並在 2050 年前能更進一步的減碳。
周志宏指出,IPCC報告中也提到了電動車的普及化,台達除了提供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及充電設備,今年9月也成為台灣科技界第一個加入 EV100 倡議的企業。在建築節能方面,IPCC報告提到建築碳排密集度需要在 2050 前下降 64%,台達除了提供節能的自動化方案,也在過去打造了 26 棟綠建築。他強調,IPCC這份報告,提醒我們必須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我們不能停下腳步,還要更加努力。
這場由該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主辦的IPCC《Global Warming of 1.5 °C》媒體沙龍所發布的減碳節能重點如下:
1. 2007 年起,每年實地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長年呼籲社會大眾關注氣候及能源議題,繼 2014 年搶先解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的第五份氣候報告(AR5)之後,2018 年再度派員於韓國松島參與 IPCC《Global Warming of 1.5 °C》特別報告審查會議,並提供中文口譯直播 IPCC 特別報告記者會, 更與全球同步解析報告中的重點。
2. 對島嶼國家和脆弱族群,1.5 度 C 才是安全的抗暖化基準線。《Global Warming of 1.5 °C》特別報告分析當地表均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跨越攝氏 1.5ºC 後,人類社會及環境可能遭遇的環境衝擊與生態系統變化,以及必須趕緊採取的因應作法。這份《Global Warming of1.5 °C》特別報告主要如下:
- 未來升溫情境:
相較工業革命前,人類活動已導致約 1.0°C 的升溫;若依目前的升溫速度,大約在2030~2052 年間,地球的升溫就將突破 1.5°C。 - 暖化 1.5°C 的衝擊,極端高溫:
暖化升溫 1.5°C 情境下,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將比目前的高溫再增加 3°C。 - 北極海 夏月無冰:
暖化升溫 1.5℃後,北極海本世紀可能就會出現「夏月無冰」;但升溫 2°C 後,極可能每十年至少會出現一次無冰狀態。 - 海洋生態:
暖化升溫 1.5°C 後,現今存在 70-90% 的珊瑚礁將消失;升溫 2 ℃ 後,99% 的珊瑚礁都將不復存在。 - 海平面上升:
暖化升溫 1.5℃後,本世紀末海平面將較 1986~2005 上升 0.26~0.77 公尺。 - 水資源匱乏:
在暖化 1.5°C 情境之下,全球將有一億多人有用水的危機;2℃情境將會達到近兩億人(Smirnov ed al 2016)。
3. 減碳途徑
碳預算:全球到 2017 年總共排放 2 兆噸二氧化碳(2,200Gt CO2),要控溫在 1.5°C 之內,碳預算只剩 4200~5800 億噸(420~580GtCO2)的空間;目前全球一年二氧化碳排碳量約 420 億噸(42Gt)。
減碳目標:若要使升溫回到 1.5°C 以內,在 2030 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應比 2010 年的排放量少 40%-60%;並在 2045-2055 年零排放。
能源效率與工業部門:工業部門必須在 2050 年前,相較 2010 年減少 75-90%的二氧化碳排放,地球的升溫才可能控制在 1.5℃,減碳的技術許多現已存在。
交通與建築:交通工具使用低碳能源的比例,要由 2020 年的 5%,上升至 2050 年的 35%~65%。建築的能源需求也應在 2050 年前,將電力化比重拉高至 55%~75% (前提是電力系統排碳系數為零)。2050 年建築碳密集度應較 2010 年下降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