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潛水中的減壓理論

文:陳徵蔚

休閒潛水以安全為首要條件,切忌發生「減壓疾病」(decompression illness,DCI)。減壓疾病分為兩類,其一為「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DCS),另一種則是「動脈氣體栓塞」(arterial gas embolism,AGE)。

在休閒潛水領域,這兩種症狀的成因都與人體內殘餘氮氣量(nitrogen residual)有關。減壓病大多是因為潛水時間過長,超過「免減壓極限」(no decompression limit,NDL),且上升速度過快,又或者未完成減壓程序(安全停留)所引起,常發生在潛水後1-6小時。而動脈氣體栓塞則多因上升速度過快,氣泡引發動脈栓塞導致,發病很快,常在潛水後5分鐘內發生。

身體內為什麼會殘餘氮氣呢?我們透過呼吸將空氣從肺泡帶入血液,血液再傳輸到全身。吸入的空氣中21%氧氣會被代謝,剩下約78%氮氣(乾燥空氣在海平面的氮氣含量為78.084%)卻會累積在體內。在陸地上,人體內的氮氣會逐漸累積達到飽和(saturation),直至氮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nitrogen)與大氣壓力平衡為止。所以,人體內平時就累積著一定含量的氮氣。

 

陸地上也有可能發生減壓病

搭乘高空熱氣球、坐在開放式機艙快速爬升,甚至機艙突然失壓時,壓力陡降,導致人體內的氮分壓突然大於環境壓力,就會造成氮氣「過飽和」(supersaturation)。這就像開罐後,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快速釋出形成氣泡。當人體內突然出現大量氣泡,便產生「高海拔減壓病」(altitude DCS)。

這種現象在1930年代熱氣球蓬勃發展後被廣泛研究。如今的潛水減壓理論,也源自於保羅伯特(Paul Bert)對於高海拔登山、搭乘熱氣球導致減壓病的發現而來。保羅伯特的貢獻,在於他確認了形成體內氣泡的是「氮氣」,同時也提出了純氧在高壓下會產生「中樞神經氧中毒」(Central Nervous System Oxygen Toxicity,CNS)的概念,因此CNS也被稱為「保羅伯特效應」(Paul Bert Effect)。

為避免氣壓快速下降造成危害,今日的機艙內都會加壓,讓艙內壓力維持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氣壓(約0.8 bar)。飛機起飛後,機艙內的壓力從海平面的1 bar降至0.8 bar就維持穩定,這樣的差異對於一般人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頂多耳膜稍受擠壓,只需吞嚥口水,或是咀嚼幾下,打開耳咽管平壓就好。

然而,對於飛行前曾經潛水的人來說,壓力驟降卻可能造成體內餘氮太快釋放,產生危險。因為如此,PADI建議潛水一支12小時內不要搭乘飛機,而重複潛水超過兩支以上18小時內禁飛。潛水電腦更加嚴格,24小時內建議不可搭飛機。

由此可知,不只潛水可能發生減壓病,高海拔同樣也會發生。一般所謂的「高空跳傘」(skydiving)平均在海拔1,000-4,000公尺,所以減壓病風險相對較小。然而,「高空軍事跳傘」中的「高空低開跳傘」(HALO Jump,亦即High Altitude Low Opening)必須從8,600-9,500公尺跳下(一般民航機飛行高度為8,000-12,000公尺),而且要自由落體到低空,方才開傘。由於8,000公尺的大氣壓力只剩0.37 bar,且氧含量僅剩7%,不但減壓病風險大幅提升,人員也可能缺氧。正因如此,高空低開跳人員必須預先在飛機上呼吸純氧,排出體內氮氣,降低氮分壓,減少氣泡形成的機率,這樣才能在機艙開啟、壓力驟降時避免減壓病。在跳傘過程中,也必須持續呼吸純氧,以免高空缺氧。

 

下潛時的氮氣吸收

回到潛水來看,隨著深度、水壓增加,氮氣無法被代謝,因此會被「壓制」在人體內,致使體內氮氣濃度(氮分壓)上升,慢慢與環境壓力一致,直到體內氮氣趨近飽和。

由於人體不同組織達到氮氣飽和的速度都不一樣。因此,哈登(John Scott Haldane)提出了「組織腔隔」(tissue compartment)理論。所謂「腔隔」並非不同「隔間」,而是不同「類型」。也就是說,不同的組織腔隔,就是吸收氮氣速度不同的組織類型(tissue types)。

有些組織因為血液輸送量大,吸收氮氣速度較快(例如心臟、大腦),便稱為「快組織」;有些吸收速度慢(例如骨骼、脂肪),就叫做「慢組織」。快組織、慢組織不同,吸收氮氣達到飽和的時間也不一樣。然而,針對單一組織達到飽和的時間,可以透過計算推導出來。

哈登利用「半時」(half time)的概念,來量測不同組織的達到氮氣飽和的時間長度。所謂「半時」就是某個組織吸收氮氣,達到一半飽和的時間。這種「半時」的概念,與放射性元素「半衰期」(half-life)有異曲同工之妙。

簡單的來說,一個組織達到50%飽和的時間,正好等於它達到75%(剩下50%的再半飽和)的時間。進一步舉例,如果某個組織的半時為5分鐘,那麼達到這個組織50%飽和的時間就需要5分鐘。接著,達到75%飽和(即剩下未飽和的那一半,再達到一半飽和)時間也是5分鐘。以此類推,每過5分鐘,剩下未飽和的那一半,便會再趨近半飽和,故可得出以下表格:

半時數

時間長度

飽和比例

計算公式

1

5分鐘

50%

1*0.5=0.5

2

10分鐘

75%

0.5+(0.5*0.5)=0.75

3

15分鐘

87.5%

0.75+(0.25%*0.5)=0.875

4

20分鐘

93.75%

0.875+(0.125*0.5)=0.9375

5

25分鐘

96.88%

0.9375+(0.0625*0.5)=0.96875

6

30分鐘

98.44%

0.96875+(0.03125*0.5)=0.984375

 

如果將上方表格的飽和百分比以曲線圖表示,則可畫出下方圖示:

由上圖可得知,組織趨近飽和(98.44%)需要6個半時。不過,這六個半時,會因為快組織、慢組織不同,而有不同達到飽和的時間長度。前面已談過,如果某個組織的半時是5分鐘,就需要30分鐘趨近飽和(5分鐘*6半時),而半時為10分鐘的組織,需60分鐘(10分鐘*6半時),半時為15分鐘的組織,需90分鐘趨近飽和(15分鐘*6半時)。他們的曲線圖如下:

 

從上圖可知,由於組織達到飽和的時間快慢不同,當慢組織尚未達到氮氣飽和前,快組織可能已經趨近飽和了。因此,潛水時需要同時監控數個快組織與慢組織,取一個保守值,才能夠讓所有組織都能夠維持在安全的範圍內。

哈登建議監控五個理論組織腔隔(hypothetical tissue compartments),分別是半時5、10、20、40與75分鐘。美國海軍在1937年的減壓表僅監控三個腔隔,省去了半時5、10分鐘的快組織;但在1950年更新版本中,採取了六個組織腔隔,除哈登的五個外,另外又再增加了一個半時為120分鐘的慢組織。現今一般潛水電腦大多採用十六個組織腔隔,例如Garmin Descend MKx、Atmos Mission One、Crest CR4、Shearwater PEREGRINE等,都採用Bühlmann ZHL-16C演算法,其中的16便是16個組織腔隔(ZH為Zürich蘇黎世,L為limits或linear)。

 

潛水上升時氮氣的釋放

潛水上升時,深度減少,環境壓力降低,導致原本被「壓制」在人體內的氮氣開始被釋放出來。此時,原本吸收氮氣較快的「快組織」,釋放氮氣也較快。同樣地,「慢組織」釋放氮氣也相對較慢。無論是快組織或慢組織,如果上升速度太快,氮氣的釋放都會太快,形成危險的氣泡,對人體產生威脅。因此在上升時,必須維持每分鐘不超過18公尺的速度,而潛水電腦更加保守,每分鐘不得超過9公尺。除了上升速度要緩慢外,結束潛水前最好也必須進行5米三分鐘「安全停留」(特別是超過「免停留極限」後),讓身體能夠在承受範圍下,盡快釋放多餘的氮氣。關於「免停留」、「免減壓」等相關概念,可參考拙作〈水下能待多久? 潛水員不能超越的「免減壓極限」〉。

哈登研究發現,對於潛水員來說,構成威脅的不是絕對壓力,而是相對壓力的改變。換句話說,造成減壓病的主因不是潛水深度,關鍵是上升時的壓力改變。因此,潛水員上升速度一定要慢!慢!慢!當環境壓力改變和緩,體內氮氣慢慢釋放,潛水就更加安全。

根據哈登研究,當環境壓力降低時,人體內氮氣釋放都會形成氣泡。只不過,如果改變並不劇烈,這些氣泡不至於構成健康威脅,那麼就只是「寧靜的氣泡」(silent bubbles)而已,不會造成傷害。

此外,哈登發現當潛水員從10公尺深的海底(環境壓力為2 bar)直接回到水面(環境壓力為1 bar)時,無論潛水時間多長,都不會發生減壓病。根據這個現象,他做出了一個推論:人體可以承受的鈍性氣體過飽和壓力比為2:1。簡而言之,當相對環境壓力降低比例在2:1以內(例如從2 bar降為1 bar),此時體內的氮氣即使會釋放形成氣泡,但人體仍可承受。

哈登的2:1相對壓力理論,隨後被羅伯沃曼(Robert Workman)修正為1.58:1,後者主要是考量到氮氣大約佔空氣比例的79% (實際為78.084%),故而0.79*2=1.58,得到1.58:1的修正壓力係數。

 

M值與梯度係數(Gradient Factor)

根據上述壓力係數,羅伯沃曼進一步提出了M值的重要概念。所謂的M值,就是「人體可以承受的鈍性氣體(在此為氮氣)最大過飽和壓力比」(maximum inert gas supersaturation pressure value)。這個M值,對哈登來說是2:1,對於羅伯沃曼則是1.58:1。而布曼(Albert A. Bühlmann)進一步將環境壓力從相對值改為絕對壓力(atmosphere absolute,ATA)。

若將環境壓力、羅伯沃曼M值、布曼M值三者比較,可見下面圖表:

當潛水員停留在某個深度,體內氮氣會逐漸累積,直到氮氣壓力與環境壓力趨於一致(即飽和),這就是上圖中的藍色線。潛水員上升時,體內氮氣壓力會高於環境壓力,形成「過飽和」,此時氮氣開始釋出。為了安全,潛水員釋放體內氮氣時,氮分壓須高於藍色線,同時低於M值,也就是不超過藍線或綠線,才能避免減壓病。

雖然即使到達了M值(也就是等於藍線或綠線),大部分人的身體都可以承受,但是畢竟風險大增。因此,潛水時最好有預留安全空間,不要太逼近M值。體內氮分壓既要大於環境壓力,才能夠有效率地釋放,而釋放的速度又不能太快,超過M值,以免身體無法承受。因此,目前的潛水電腦普遍使用「梯度係數」或稱做「保守值」,而Shearwater則稱為「差異係數」(Gradient Factor,GF)。GF0表示「過飽和」比例是0%,也就是體內氮分壓完全等於環境壓力。GF100則表示「過飽和」比例是100%,完全等於M值。因此,在安全的潛水中,GF值必須維持在兩者之間。

電腦表的GF值設定裡面有兩個數字,例如GF 30/80,前面的數字稱為 GF Low,代表進行安全停留時的體內氮分壓梯度高出環境壓力30%(即低於M值70%),這界定了安全停留的深度,也就是說,潛水員體內氮分壓梯度高出環境壓力30%的深度時,進行減壓停留。後方 GF High值,則代表浮出水面時的體內氮分壓梯度高出環境壓力80%(即低於M值20%)。這界定了減壓停留的時間長度,因為結束安全停留回到水面時,潛水員體內的氮分壓梯度將高於環境壓力80%。此時氮氣已然有效率地釋放,同時距離人體可耐受極限,仍有20%的安全範圍。

上面這張圖,要從右上角開始看,潛水員開始上升後,體內氮分壓高於環境壓力30%時進行階段性減壓停留,讓體內氮氣逐漸釋出,待浮出水面時,體內氮分壓高於環境壓力80%時,就開始水面休息時間(surface interval)。而這種多階段減壓屬於「技術潛水」的範疇。

但是在休閒潛水,所有潛水都必須維持在免減壓極限內,而且極限深度也只有40公尺而已,因此GF Low所界定的階段性減壓並不適用於休閒潛水,因為GF Low所謂的「第一次減壓停留點」,其實就是水面。所以在休閒潛水中,GF Low所定義的是氮氣釋放的效率值(GF Low越高,氮氣釋放越快),對於NDL影響微乎其微。

真正對於休閒潛水的潛水時間(即「免減壓極限」)有影響的,應該是GF High,也就是浮出水面時的體內氮分壓梯度高出環境壓力(或相對而言低於M值)比例。

為了印證影響休閒潛水的免減壓極限主要是GF High,我先將Garmin Descend MK1的保守度設定為「中等」(原廠值為GF40/85)作為「控制組」,並記錄不同深度的免減壓極限(NDL) (如下圖)。接著,將GF Low調低、調高10%,並且比較免減壓極限的差異,發現改變GF Low時所產生的NDL完全相同。

 

 

GF40/85

保守度中等

GF 30/85

GF 50/85

GF 40/75

GF 40/95

10m

242:35

242:35

242:35

171:41

341:38

20m

32:09

32:09

32:09

25:14

40:51

30m

12:00

12:00

12:00

9:24

14:48

40m

6:46

6:46

6:46

5:42

8:00

 

此設定為控制組

對照組一:GF Low調整對於NDL無影響

對照組二:GF High調整對NDL有顯著影響

潛水條件:海水 / 一般空氣(氧氣比例:21%)

 

接著,控制GF Low為40%,僅調整GF High,此時NDL發生了顯著的差異!當GF High為75時,表示距離M值仍有25%的預留安全空間,保守度更高,NDL因而減少了。而當GF High設定為95時,因為距離M值僅有5%的預留安全空間,保守度非常低,因此NDL大幅提升。

Garmin Descend MK1使用的演算法是Bühlmann ZHL-16C。有趣的是,即使保守值調到「低」(GF45/95),免減壓極限還是比 Suunto D4i以及PADI RDP保守,特別是在超過18公尺深度後(見下表)。當然,Suunto使用的演算法是RGBM (reduced gradient bubble model),而PADI也是獨家的DSAT (Di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演算法,與Bühlmann演算法不盡相同,彼此間還有些矛盾(我曾看過Suunto批評Bühlmann演算法忽視氣泡產生的影片),但在休潛潛水的領域中,Bühlmann還是頗安全的。

Shearwater的原廠預設GF值是30/70,而Garmin Descend MK1的保守度是:高GF35/75、中等GF40/85、低GF45/95,無論何者,都有一定的安全性。而且,休閒潛水並不像技術潛水,潛水時間較短,深度又不大,比較不需要如既潛一般精細的減壓設定。然而,為了考量與潛伴出遊時的潛水時間,不至於別人NDL還有剩時,我們的電腦表已經顯示超過免減壓極限了,所以了解GF,適當調整參數,還是有必要的。

潛水是精密風險控制下的極限運動,也因此即使有風險,但只要了解原理、遵循規則,卻其實非常安全。了解減壓理論,就可以與氮氣和平共處,潛得更加安全。接下來,在進一步了解「高氧潛水」,就能夠延長免減壓極限,潛得更久了。

頭條留言
陳徵蔚
陳徵蔚
政大英美文學博士,健行科大副教授,PADI潛水教練412805。嗜文學,愛大海,享受旅行,信仰環保。每當生活讓人心碎,就會跳入海洋,重新拼湊完整的自我。IG: bluemoon1105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雙 11 後接力!Yahoo 奇摩購物續推「黑五」...

雙11購物狂歡後優惠接力,Yahoo奇摩購物續推黑五購物節、月光節活動,祭出多重優惠!今年「黑五購物節」主打熱門3C與電玩商品,即日起至11月底限時5折起、tokuyo按摩家電最高送7%超贈點,指定信用卡最高送5500刷卡金,人氣商品如小米最新Mini LED電視,75吋大螢幕影像體驗升級,免3萬入手抱回家、超高畫質Samsung三星量子連網液晶電視下殺56折起,成年末換機好選擇。而月月回饋消費者的「月光節」11/25至11/27登場,以低價且高品質商品,提供清潔、美妝、美食、保健、婦幼與寵物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多重優惠,人氣商品買1送1、最低1元加購,為月底荷包減壓,輕鬆滿足消費者各種採買需求!

2024 華特迪士尼亞太內容發布會首度公開超華麗亞...

由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舉辦的2024華特迪士尼亞太內容發布會今日持續震撼公開一系列即將登場的亞太區原創新作,以及該地區的頂尖藝人與創作者陣容。在眾星雲集的亞太內容發布會第二天,迪士尼公開了一系列萬眾矚目的影視作品,首度與觀眾分享全新作品亮點與獨家片段,並邀請多位來自韓國與日本的巨星的亮相,展現迪士尼無與倫比的創意實力與作品吸引力。

G-EIGHT 2024 公佈三日活動節目表,全新...

G-EIGHT 2024今(11/21)日正式公布主舞台活動節目表!11月29日將由遊戲影片創作夫妻檔小六及李迅主持「G-EIGHT圓桌論壇」開啟序幕,一連邀請《OPUS:新相吾山》、《星欲少女》、《沉默意志》及《露奈伊物語》遊戲製作人連番上台進行遊戲展示與開發心得分享。

南一書局再拓創新事業版圖、宣布進軍 VTuber ...

VTuber居然現蹤龍頭出版社?南一書局旗下「北門76事務所」首批VTuber「亞彌奈、海色水晶」宣布正式出道!為實踐數位教育內容創新承諾,南一書局去年驚喜成立「北門76事務所」,專注發展VTuber事業,透過結合知識與娛樂的內容,打造陪伴型學習體驗,帶來更豐富的互動學習與成長場域,為教育注入全新創意,顛覆大眾對教育出版產業的想像。

2025 法式團圓樂新春健診服務活動開跑,PEUG...

又值歲末年終,是最適合團圓的重要時刻,2025法式團圓樂新春健診服務活動也應景登場!官方宣布,自2024年11月25日起,至2025年1月24日以前,將提供PEUGEOT及CITROËN車主們安心的免費健診服務及冬季限定專屬優惠,讓返廠車主們都能感受團圓樂滿滿的歡愉氛圍及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