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致力循環經濟因應氣候變遷 運用再生技術減少浪費

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模式,使得自然資源消耗的速度超過了修復的速度,並給自然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在3M的永續策略中,匡列了三大範疇:循環經濟、氣候變遷、社區服務,並作為業務發展戰略與決策的方針,其中就包含了循環經濟。在此範疇之下,3M有設計相關解決方案的雄心壯志,以更少的材料完成更多的事情,從而推動全球循環經濟的發展。

為邁向更永續的世界,將廢棄物重新整理為原材料的循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儘管廢棄物管理和回收的觀念持續進步,但近期的廢棄物進口禁令、低油價、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都帶來全新的挑戰。全球有關廢棄物的觀念跟態度正在改變,因此更可以從容應對這些挑戰。2019年起,每一項3M新產品都必須要有永續發展承諾,並能闡述該產品對更廣泛公眾利益的影響,同時也致力於優化製造流程來減少計畫失誤導致的浪費,並與供應商、客戶與志趣相投的組織合作。

由於對消費者的廢棄物管理教育,讓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企業也透過創新的方式,建立新的工作流程和技術來面對過度消耗資源的挑戰,包含原料、製程與產品生命週期循環等創新,讓更多產品報廢後又可以重新回收再利用。這絕非一家企業或一個產品的責任,而是一個讓消費者、不同組織、政府都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永續發展的承諾有助於產品的再升級,例如由 100%可回收材質製成的消費品,像是 Scotch-Brite 百利菜瓜布或 3MThinsulate 新絲舒眠相關產品,均可透過重新利用材料來提高循環利用率。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則是一個降低環境傷害的好方法,3M™DI-NOC™特耐裝飾軟片是一項可以翻新陳舊的表面的貼膜,這個產品可以讓貼附的表面維持的更長久。

3M在全球均有生產基地,因此更加重視營運過程中的循環性。3M盡可能減少、回收、再利用副產品及其他廢料。過去數十年來,3M都有類似的措施,從2005年至今,3M總體減少了32.9%的廢料,並在2015年時宣布,將在2025年時將製程中產生中的廢棄物減少10%(以淨銷售額為基準)。另一項在2025年時要達到的永續目標則是要求全球生產基地需要達到30%以上的垃圾零掩埋。截至2019年,3M將廢棄物減少了12.6%(以淨銷售額為基準),並有35.4%的3M生產基地不再將廢棄物送到垃圾填埋場。

為了讓3M減少廢棄物的努力能影響更多人,3M與合作夥伴及所在地方合作,共同改善廢棄物管理的情形。2019年,3M成為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成員,共同推動循環經濟。除此之外,3M 在2020年還投資了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的Recycling Inclusion Fund,來推動回收基礎設施建立與教育推廣,3M也將繼續支持各種循環經濟合作夥伴,如促成「U.S. and Canada Recycling Infrastructure and Plastic Waste Map」。該公共工具可以追蹤有價值的塑膠類廢棄物足跡及標示回收設施,並將它們整合進製造產業鏈中再利用。

「就像永續發展的的各種領域一樣,減少浪費也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3M永續發展副總裁Gayle Schueller表示,「我們將繼續減少我們自己營運中的浪費、開發讓客戶實踐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並與其他組織合作促進社會的共同進步,為全球循環經濟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頭條留言
Richard YU
Richard YU
新聞可以曲高,卻不能嬌情;評論可以艱澀,卻不能偏頗!媒體工作已是職涯的全部,盼能多多分享快樂趣事、也分享好經驗。 在今天噪雜混沌的新舊媒體聲浪中,讓我們一起灌溉出片片有溫度、有歡樂的淨土。 早晨醒來,一張優美的畫面能給您幸福的感受,一則雋永有深度的好文章,亦可讓您突然解了一個許久未想透的結;何不讓彼此多開心一些?這就是我們原創的動力!也請不吝給樂聯網多些指教,歡迎留言-[email protected]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看中華成棒世界首奪冠 憶41年前發哥告別採訪亞棒賽...

1983年漢城亞洲杯棒球賽,發哥(左四)在賽場一塊...

冬令扶助傳遞溫暖  陳若翠第一波大樹區愛心物資發送...

南部最大聲 曾志豪 高雄報導 時序逐漸進入歲末寒...

移民署與慈濟合辦「外籍船員義診及義剪活動」  今年...

南部最大聲 /編輯中心 每當「秋」意濃時,秋刀魚...

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入圍者林政勳回崇右母校 分享從校園...

【民生電子報:記者黃李舜/台北報導】 電影《優雅...

第五屆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 全球華語青影...

第五屆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以下簡稱“金雞短片季”),11月12日至11月16日在廈門舉辦。臺灣製導的《金》、《馬來亞虎》、《道安講習》、《對面》4部影片獲選展映,大陸、港澳臺地區及海外近五十名華語青年電影創作者,進行為期五天的熱烈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