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賀緒文/桃園報導
華夏文化最注重「天人合一、順天應人」,因此以「伎樂齋天供佛」儀典來為台灣同胞們祈福,也為世界上因戰禍或災害而受苦受難的人民祝禱,希望發揮增長善良風氣、安定人心的效用。
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主辦、桃園市政府社會局協辦的「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盤古開天」藝術劇,2月11日晚間在中壢藝術館音樂廳公益演出「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盤古開天」藝術劇,迴響熱烈。2月19日(星期天)上午9時至11時,桃園平鎮廣隆宮二樓(桃園市平鎮區育達路二段94號),將盛大舉辦「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獻詩誦及樂舞,歡迎民眾參加,共襄盛舉。
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指出,《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一事千百年來早已流傳於民間,代代相傳至今,成為民眾祭祀祈福消災的內心信仰和習慣。
「伎樂」的本意就是「樂舞」,古代帝王經常在敬天禮地的祭祀當中,以「樂舞」來向上天祈福消災。
一般而言,祭祀的目的可區分三種:
一、以祭祀消災。災指狂風、暴雨、久旱、山崩、瘟疫等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盜賊、政變等人事災害。遇有災害發生,古代帝王會敬天祭神,祈求消除災害。
二、以祭祀祈福。不論農業豐收、畜牧旺盛、漁獵多獲、戰事平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乃至生兒育女、科考及第、健康長壽等,都是祭祀祈福的範疇。
三、以祭祀感恩。感恩是為了酬謝上天的恩賜,不論祭祀消災還是祈福,事過之後,農業豐收,戰爭勝利,災害停息等,百姓就再次祭祀上天,獻上供品,報答謝恩。
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表示, 華夏文化最注重「天人合一、順天應人」,在祭祀的儀典中,安排眾人樂舞,敬獻上天,祈求賜福予人;同時以豐富的供品來齋天,感恩上天的賜福消災。
「齋天」或稱「供天」,全稱為「供佛齋天」,因為諸天歸命於佛,奉行正法、修諸善業,所以禮敬諸天(齋天)等同於「供佛」。
這是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推動以「伎樂齋天供佛」儀典,為同胞們祈福,祝禱世界上因戰禍或災害而受苦受難的人民獲得平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