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廖念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狄更斯 《雙城記》
在111年歲末年終,準備迎接112新年元旦之際,陸軍官校也同時進入迎接「黃埔百年」榮典倒數計時(113.6.16),在積極籌備百年慶典活動中,我們不妨回首來時路,了解民國13年「黃埔一期」是如何在艱辛困頓環境中成長茁壯,對中華民國統一做出了無可取代的巨大貢獻。
我們可從民國13年黃埔一期645位的學生中,看到他們如何從動盪不安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做了一生當中最大膽、最艱難、及最明智的選擇,不是高官厚祿更不是名利財富,僅是為了拯救多災多難、才剛成立十三個年頭的中華民國。一個執念,一腔熱血,一支步槍,一場接一場的戰爭等著他們……。
誠如大家耳熟能詳官校大門的對聯:「升官發財請走它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那當年的年輕人既不為錢財名利,那又為何而來?絕非唱高調搞文宣,黃埔一期的學生就是為了挽救中華民國,拯救四萬萬人民於水火之中而來,都是義無反顧的「志願役」。
他們放棄了原有穩定職位及安定的生活,來到一個連三餐都有中斷之虞,一人一支步槍都不可得的軍校,更別奢望有熱水澡,最低薪資及終生俸等保障條款。軍校黨代表(政戰部主任)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女士曾說:其夫經常拖著疲憊身心,深夜一二點才返家,只為了等軍閥吸完鴉片才肯談借款事宜,為了師生們日常的生活開銷只得忍耐。
所以在物質條件如此惡劣環境下能招的到人嗎?又有甚麼樣的年輕人願意投考黃埔?
唐末詩人章碣,寫了一首詩《焚書坑》。毛澤東對這首詩也特別的偏愛。「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首詩最經典的是後面兩句:“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坑灰未冷山東亂,說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坑裏的灰燼還沒有冷卻,已經天下大亂了;劉項原來不讀書,說的是逐鹿天下的漢高祖劉邦,與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原來都是不讀書的大老粗。
而黃埔一期學生的素質也遭懷疑如同劉項般,在那遍地烽火兵荒馬亂的年代,當兵就是文盲及窮困人家無路可去,能找碗飯吃的唯一出路,故有好男不當兵之諺語,誠所謂「丘八」是也。然黃埔一期素質之高實令人摔落手機、跌破眼鏡。
當時國不成國、家不成家,群雄割據(軍閥)社會動盪不安,所以都是在秘密進行招考,非常憂慮招來一堆不識字的文盲,但結果是全國菁英千里奔赴黃埔大門。黃埔一期在入學前就有不少人進入社會工作,先從軍職說起,有大元帥府特任的趙志超;粵軍第六軍少將司令兼廣東三水縣長的范漢傑;川軍第五混成旅上校團長李杲;其它中校以下校尉官軍需書記等逾百人,另外軍閥馮玉祥部屬上士馬師恭,後來成為國軍傘兵的創始者、也是首任傘兵司令。(經歷如附表一)
在教育素質上,具大學畢業學歷者有18位。如:王之宇(河南留歐美預校);朱祥雲(聖心大學、復旦大學);李仙洲(上海大學);余程萬(中國大學政治系);冷欣(上海之江大學文);蔣超雄(中央警官學校2期),韓雲超(上海暨南大學)等人。大學肄業63位(留日1留德1),其餘專科26位(留法2);專科肄業44位;師範畢業46位、高中159位、講武學堂74位、初中39位、不可考約10位。
以時空背景持平而論,當時的大學非常少,大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初中畢業就如同鄉縣裡的秀才,算得上是「知識分子」很受人尊敬了。不像今天台灣社會上碩博士滿街走,只要38分便能讀大學,真是另類的「台灣奇蹟」。(學歷如附表二)
國父在黃埔一期開學典禮上剴切訓勉師生:「立志做革命軍,先要有甚麼根本呢?要有高深學問做根本!有了高深學問,才有大膽量;有了大膽量,才可以做革命軍。
所以做革命軍的根本,還是在高深學問。就因為黃埔一期的「含金量高」,也順勢替後來各期作了最好的宣傳,造成全國有志青年風起雲湧般以就讀黃埔為榮。隨著東征等戰役勝利後,社會百姓逐漸對黃埔評價益加「推崇備至」,完全洗刷過去軍人散漫無紀律的形象。黃埔師生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用「簞食壺漿迎王師」來形容,絕不為過。
黃埔一期在東征北伐的貢獻
因篇幅所限僅列舉1924年黃埔的學生教導第一團(有有天下第一師之榮銜,即今日的「埔光部隊」-333師),第一任團長是何應欽將軍。打響第一砲就是著名以寡擊眾的《棉湖戰役》。雙方兵力比為7比1,此役戰況之慘烈危急,最後端賴何急中生智,把特務排及伙房班通通拉上火線,才將叛軍陳炯明擊潰,此役教導團學生亦死傷過半,但同時也讓黃埔軍校威名遠播,校長蔣介石一戰成名、聲譽鵲起,各地軍閥莫不震驚,至此方知有黃埔。
國民革命軍東征,又稱「東江戰役」,以黃埔軍校師生為主力(第一二期)。整討對象包括陳炯明、林虎、洪兆麟的粵軍,以及發動了兵變的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結果在黃埔師生眾志成城將士用命下,徹底消滅陳炯明勢力,為日後的北伐奠定了基礎。假設東征戰役以失敗收場,那就絕不會進行北伐征戰,因為軍閥絕不會給黃埔軍校生存的機會。
1926年由蔣中正擔任北伐軍總司令,連奪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1928年攻克北京。奉系大元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其子張學良於同年底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至此中華民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也成為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
曹操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今天我們客觀的說:「假使民國初年無黃埔,不知有幾人稱霸、幾人稱王。」
風雲人物左右歷史潮水的退漲,同時亦在動亂的歲月中留下足跡;所以莎士比亞說:「以往的只算是序幕」。
今天黃埔一期早已功成身退,轉瞬間「黃埔百年」即將來臨,但「百年風華」在中華民國千年浩瀚的歷史洪流中,只是另一場序幕的開始。是以黃埔人當繼續為守護中華民國皇皇國祚,繼續奮鬥永守。
*作者為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