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愛倫
我們愛花、愛草、愛山、愛水,因為一眼映照就可得到滿足,這迷戀常見於興趣嗜好裡。
我們忘不了一個不能實現的夢、我們忘不了一個瞬間的觸動,整個感覺是真實存在的不真實,這暗戀可以藏在心中,此生不渝。
我們渴望他會突然垂青、我們渴望她的嫣然一笑,充滿甘願等候的情懷,這單戀即便只能自我陶醉,卻也終不言悔。
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產生一種牽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戀戀紅塵諸多事,深淺遠近都當然。
迷戀、暗戀、單戀都有一種特殊美感,可以重複發生在生活裡、思路裡、幻想裡,既不驚動別人,也不蠢動自己,沉靜的安置著,當作個人祕密可以,敞開來當作風花雪月話題亦可。
但是相戀,卻是一個非常實在的關係,有互動、有交集、有了解、有熱情、有對等溫度。
相戀的解釋很單一,通常是濃縮於「相互愛戀的戀愛狀態」,但是重組「相」與「戀」兩個獨立字詞,相戀可以不限定發生在愛情上,相戀也可以發生在親情與友情上,但是這樣的相戀,不會像迷戀、暗戀、單戀能在單行道模式中進行到天荒地老。
友情跟親情的質感最近,都不可能靠單一方維持,也不能「活在你的心中,卻隔閡在你的生活之外。」
友情,要相互給時間,要相互給感情,還要相互有道義道德默契。
賈伯斯的手機創意改變了全世界,一方面讓人與人之間無遠弗屆,一方面又讓人與人之間啞口無言。
虛擬的關心、問候,似是而非的靠近黏膩,讓人們有了迷幻滿足,以為自己相知滿天下;以致普遍的「熱戀潮」異形侵入,傷害了噓寒問暖的本質。多數人們,每天忙於寄送與刪除簡訊的時間,大概比閱讀簡訊的時間還要多。精選發送圖檔是朋友間的友善,但過度、過量的傾巢灌送簡訊,很可能是強迫症吧!
網路禮儀有此一說:「收到簡訊要感恩,表示朋友記得你。」我想這有點言過其實,因為一指按鍵即可群發成百,如果不是確有必要的通達,何來誠意之有?
只發網路訊息或圖檔,不會造就互動、交集、了解、熱情、對等溫度。所以寄簡訊這一件事,真的只是單純的達成傳遞行為,並不能產生傳遞價值,因為沒有一個對象會因為另一個對象的寄訊密度高而提升友情。
友情的關係一定開端在「你願意說,我願意聽」或「我願意說,你願意聽」,如果罐頭圖、文、影、音是僅有的交換,那麼,花再多時間專注寄發再多的簡訊,網友還是不會成為朋友,朋友或許就淪為網友了。
誰都不能不屈服,資訊的確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也是會按傳送鍵的人,但是至少寄出去的東西,我一定看過。看過再寄,是想和朋友分享非我族類的觀點,是希望觸類旁通,是讓彼此不致僵化拘泥在同一種音頻裡。
我手機上只有少數幾個群組,其中三兩個是基於功能存在,另外三兩個則是感情所在,我很在意我的朋友,誰想說話都是直接切入主題或拋出議題,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引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很不應酬、很不寒暄、很不客套、很不強勢,當然也就很不累,既不必擔心因為少用讚美詞而失禮,也不必因發言不夠熱烈而內疚自己冷漠;我的經驗:人數不多的群組,比較有可能發展成真實互動又絕不八卦的心靈花園,大家「相」「戀」一場,都是實實在在參與,沒有人會掛著不說話,也沒有人會疲勞轟炸,丟出來的每封短訊視頻,總是值得交相閱讀吸收或取樂。
私人群組不管成員多寡,幾乎百分百熟人,臉書,能不能算是世界級的開放群組?群組不會要求朋友說話,臉書上卻常會看到有趣的警告:「長期不互動者,將刪除朋友。」
「要求互動」的聲明,很像是說:來點掌聲,再來點掌聲,不然我就關燈驅客。在臉書上所謂不互動是指什麼?不按讚、不留言、沒有張貼生日蛋糕?如果名單上的人都這樣做了,講究真實互動的人,能做到回覆性的互動嗎?
我有很多朋友的臉書開始即聲明:「對於我不認識的人,如果沒有相片也沒有自我介紹,一律謝絕交友邀請。」這樣的原則清楚明瞭,他們把開闢臉書當作是和朋友交流的私人領域,一點不戀棧虛構的粉絲世界。
人和人之間,沒有交流互動,就不會有感情的增生成長。最簡單最尋常的幾句話,也比寄罐頭圖片的問候要多一絲感情成分。
朋友互動與臉友互動,不盡然站在相同的情緒與情感基礎上。
我的名人朋友每每貼文都是金句哲語,我說:「點讚人氣這般旺,還不集結出書?」他翻翻眼皮輕鬆說:「一萬個讚換不到一成的銷書量,虛擬和實體,永遠都不是親戚。」
臉書讓我們不寂寞,卻也可能讓我們更寂寞,不管花多少時間讚來讚去,生活裡最舒服的溫度還是來自和有聲音有表情的人同燃。
不管臉書多迷人,不管line 多有趣,都讓它在必要或無聊時再拋頭露面吧,當我們跟家人、跟朋友在一起時,讓手機休息片刻,不要讓網路世界裡的讚來讚去、笑臉娃娃的嘰哩呱啦,覆蓋掉人與人面對面時特有的感情同溫。
摘自/三采文化《此刻最美好:快樂是安然的享受,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