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流:海邊活動的隱形殺手

文:陳徵蔚

2018年8月18日上午,我在墾丁後壁湖教潛水。由於颱風將至,出水口右側風浪不小,幾經考慮,我轉往左側餵魚區下水。那天的天氣陰陰的,水下能見度也不太好。收浮球時,我發現一股緩慢而穩定的水流,將浮球與我們往外推。我帶著學生朝岸上踢水,雖然能抵抗,但前進速度明顯受到阻礙。我意識到,我們可能遇到「離岸流」(rip current) 了。這股流雖然還不算強,但如果逆流與之抗衡,會耗費不少體力。因此,我開始帶學生朝與岸邊大致平行的角度斜切而出,先擺脫離岸流,再帶學生與浮球平安回到岸上。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宣導離岸流的文宣

「離岸流」在PADI「開放水域潛水員」(Open Water Diver) 課本中被譯為「激流」,並不特別引起學員注意。然而,根據統計,海邊活動中有80%的意外需要出動救生員的,都源自於「離岸流」。在墾丁,佳樂水、南灣、小灣、萬里桐、後壁湖等地都很容易發生離岸流,如果沒有保持冷靜,就很容易發生意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hngOyNlp4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製作的離岸流宣導短片

離岸流的產生,是因為波浪拍向海岸時受到地形限制,回流大海的海水匯聚成一道狹窄水流。如果站在岸邊觀察,可以發現海浪因地形抬升而形成「浪區」打向岸上。如果在兩道浪區間,出現一道平靜的帶狀區域,那就是「離岸流」區域了!

離岸流不像漩渦,不會將人捲入海底,它出現於海面,只會將人帶離岸邊。大部分熟悉地形的潛水員,都會從海底回到岸邊,所以通常不會特別感到離岸流的威力。然而當開放水域潛水員進行訓練,或者是氣源不足必須從海面返回時,有時就會遭遇「離岸流」。

一般而言,潛水員只要建立正浮力,浮在水面上,基本上就安全了。即使離岸流很強,將人帶離岸邊,這道水流離開碎浪區後就會明顯減弱。離岸流將人帶離岸邊的距離因地形而有所差異,但一般而言不會太遠,大約幾百公尺,只要保持鎮靜,不會有太大危險。而且台灣沿海大致都有與岸平行的「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不會將水面的潛水員帶離本島而飄向外海,這也就是為什麼2008年在墾丁七星岩的潛水員,可以漂流兩天後仍可在台東獲救的原因之一。

有經驗的潛水員,只要下潛、返回岸上就可以避開離岸流。但是如果氣源不足,就得採取與岸邊平行的方向游動 (更精確地說,是與離岸流與岸邊之間,呈「切線」方向游出),有帶呼吸管時則可趴在水面游動,脫離「離岸流」,千萬不要正面與之對抗,更不要輕易脫掉BC裝備游泳,以免發生更嚴重的危險。

「離岸流」是一股從海面沖離海岸的水流,因此對於SUP、衝浪、浮潛、游泳的人來說,威脅比對於水肺潛水員更大一些。很多人被水流帶離岸邊時,會開始恐慌,努力逆流抵抗,希望返回岸邊,結果反而筋疲力竭,意外因此發生。

一旦遇上離岸流,千萬記住,朝向與岸邊平行的方向游去,先脫離「離岸流」區域,基本上就脫離險境了。衝浪、SUP都有浮具,遇上離岸流,只要保持冷靜,危險性不大。但若是游泳、浮潛,則要注意保持漂浮於水面,不要因為驚慌而溺水,不要抵抗水流,再以與岸平行的方向,游離離岸流。

越是潛水經驗老到的潛水員,對於「下水」的條件就越謹慎。因為了解風險是安全潛水的首要條件。水上意外發生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忽視風險,恐慌而造成錯誤的判斷。因此平時了解理論、認識大海,累積知識,下水前審慎評估,倘若遭遇意外冷靜處理,才能夠平安潛水。當然,這適用於任何一種水上活動。

頭條留言
陳徵蔚
陳徵蔚
政大英美文學博士,健行科大副教授,PADI潛水教練412805。嗜文學,愛大海,享受旅行,信仰環保。每當生活讓人心碎,就會跳入海洋,重新拼湊完整的自我。IG: bluemoon1105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老魔笛今演39歲半皇馬最年長進球者傳奇

今年也將邁入40歲的克羅埃西亞「老魔笛」莫德里奇(Luka Modric),在皇家馬德里準備與他再續約一年之際,2月24日今天凌晨西甲第25輪皇馬主場對陣赫羅納,他以隊長身份先發,展現一記精彩長射破網,為皇馬首開紀錄,終場皇馬2比0獲勝,積分追上來與巴塞隆納同為54分居榜首。重點是莫德里奇以

7度出席台中公義行動教會228追思 盧市長:用愛化...

228事件78週年紀念日前夕,基督長老教會台中公義...

基市府團隊赴日考察 汲取都市再生與公共建設經驗

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 基隆市政府於2月12日至17...

高雄大範圍停水55小時有望提前結束 預估今晚恢復供...

主體工程已經在昨晚深夜提前完成  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