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子彥
幾天前和幾位連鎖餐廳老闆清談,他們不約而同吐苦水,說現在餐飲真的很難做,豈料隔天,就傳出台北東區40年老字號餐廳永福樓,宣布近期歇業的新聞。
我反問他們,現在不好做,那以前好做嗎?對方倒也爽快回答:「五、六年前真的還滿好做的,起碼人事成本沒現在高」,也曾有一位餐廳老闆這樣跟我說:「以前餐廳開門,就像把印鈔機的插頭插上去,鈔票就一直進來。」
為什麼以前好做現在難做?大夥推敲出一個看法,就是這一切和王品2012年掛牌上市,股價一度創下500元天價,有直接關係。
道理很簡單,當年股價500元、本益比四、五十倍的王品奇蹟,太夢幻太誘人,讓許多原本不是做餐飲的集團都盯上這塊商機。據業者統計,王品上市後,有超過卅家如燦坤等的國內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投資餐飲業,財團砸大錢搶進原本多為小本經營的餐飲業,不是重金挖名店主廚帶鍋鏟投靠,就是從國外代理拉麵煎餃泡芙品牌,新餐飲品牌百花齊放。然而,消費者就那麼多,市場當然不好做,亂拳打死像永福樓這樣老師傅的故事,遂時有所聞。
這個脈絡更關鍵的是,量變帶來質變,特別當員工分紅配股,不再是科技業專利,餐飲業開始吸引不同領域人才投入,從業人員地位也不再和端盤子畫上等號。但不管好人才還是好福利,對餐廳老闆來說,都需要拿出好多錢。
簡言之,餐飲業之所以沒以前好做,未必是市場景氣大幅變動,乃是因王品曾經的高股價,讓行業經營門檻變高,間接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就這一點該給王品掌聲。
王品,也是我過去10年在《商周》做服務業報導,不能不提的關鍵字。你可能想問我,如今王品股價只剩下80多塊,當年被爭相報導的成功,都蒸發到哪裡去了?
沒錯,這正是財經新聞的兩難,且越來越難,如同朋友常虧我的,財經雜誌封面是一個魔咒,登上封面的企業常不久之後便走下坡。感覺上,這個魔咒威力不減反增,原因或許出在,這十年來,互聯網在每個產業掀起的破壞式創新海嘯,讓成功企業隨時可能翻船。
也就是說,如今的「成功」,保存期限正越來越短!
40年老店永福樓宣布歇業》寒冬來了?資深記者從王品興衰,看餐飲業的「成功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