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授:台北的冬天好冷
中研院統計所一位蘇聯的客座教授,在離開台灣前的歡送會上感言提到「台北的冬天好冷」。台灣一整年濕氣從南到北皆是相當高,2011-2016年這六年間從一月到十二月,平均相對濕度介於70-80%。
台灣的冬天的濕冷相當難過,主要是台灣絕大多數的住宅及公共建築並無暖氣設備,所以濕氣加寒流一來真如寒冰冷徹骨,許多長者、小孩、或衰弱的病人就一一病倒,許多大醫院的急診處就爆滿。其實早在清朝初期(1697年)來台灣採硫磺礦的郁永河,其台灣「裨海紀遊」提到台灣是瘴癘之地,「人言此地水土害人,染疾多殆…余初未知信,居無何,奴子病矣!諸給役者十且病九矣!」,台灣是一個潮濕蚊蟲滋生而傳染病盛行之處。
日本人1874年初到台灣也是飽受濕氣及瘧疾之苦,所以1895年據台之初,即馬上在台北大稻埕創辦「大日本台灣病院」(為今台大醫院的前身),後於1899年設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培養醫生處理瘴癘之氣所帶來的疾病,熱帶醫學研究及控制傳染病,一直是日據時期台灣近代醫學的首要之務。足見除了傳統的傳染病之外,台灣的濕氣衍生之疾病是值得重視的。冬天呼吸道疾病比如流行性感冒盛行、或氣喘病久治不癒皆與濕冷有關。
為何濕冷會寒冷徹骨?
空氣越潮濕其熱導率越好,所以冬天時空氣相對濕度越大,體表越易散失熱量,人體會感覺越冷。而濕冷是指濕度高的環境,使體溫散失快不易由衣物取暖,如果環境空氣冷及衣物不夠溫暖,再加上食物熱量不足,會讓人覺得寒冷徹骨。這是寒流來時,下著毛毛雨的天氣時,居住在台灣每個人的感受。必須把濕氣降低(除掉高濕狀態),穿上溫暖的衣物及暖氣吹送之下,補充足夠的熱量,方能解寒冷之苦。
台灣因為很少有極端寒冷之天氣,台灣的蔬菜水果又便宜又好吃,許多人都喜歡多吃青菜水果、多吃魚、少吃肉、少油少鹽少糖,這種所謂的健康飲食習慣,在寒冬之際是會造成熱量不足而手腳冰冷,心臟血管負擔反而加重,這是需要重新思考的議題。須知青菜水果大皆屬涼性食物(熱量低)是冷的,冬天時是需要減量的。冬天時熱性食物(基本上是熱量高)比如紅肉白肉,以及主食(米飯、麵食、麵包、馬鈴薯、地瓜等),我們必須要酌量增加。我們老祖宗建議冬天飲食上,多熱性食物少寒冷食物,以求取溫暖,所謂的冬令進補是有道理的。
養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
關於冬季的應對之道,中國傳統的醫學聖經「黃帝內經」素問篇的四氣調神大論中,建議我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白話翻譯「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成冰大地龜裂,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守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冬天的養生之道,基本上就是要守藏身體的精、氣、神,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而不使之外洩。可見黃帝內經在兩千多年前,早已經把現今科學所見闡明清楚。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白話是「有智慧的人對事物周密思考,養生順應四時變化,適應寒熱溫涼四季變化,調和自己的情緒,適應環境隨居處而安」。這是順應四時季節變化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文中的「道」乃我看見大日出地平線,由東起始至西落,有序的有天而下八方放射。而「術」乃樹木生長由種子起始,所有走路時,左腳行前右腳跟進,一步一趨都有過程是為術。
若要當百年人瑞,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四時節氣,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規律有常,凡事井然有序,保守身體的精氣神,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凡事要有所成皆須循序漸進。保養身體也須由根基起始,隨著四時節氣慢慢地培養,不可能一蹴可幾,才能長命百歲。
談預防醫學,其最高境界是預防疾病在先,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所謂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養生之道其實就是預防疾病,身體健康了,就可以防治疾病。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採用各種方法,促使人體達到身心靈健康又長壽。當人瑞應該是不難,大家一起努力吧!
總而言之,本系列研究指出人體在夏天冬天季節改變時,心臟血管系統及血液生化皆發生明顯之變化,冬天確實是一個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季節。我們必須謹記老祖宗的建議,冬天時要保守心臟血管,即所謂的「冬藏」,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皆要保暖身體避開濕冷,才能保養心臟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