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的根源—寒風刺骨濕氣濕人 從大自然環境探索四季醫學系列之2

蘇聯教授:台北的冬天好冷

中研院統計所一位蘇聯的客座教授,在離開台灣前的歡送會上感言提到「台北的冬天好冷」。台灣一整年濕氣從南到北皆是相當高,2011-2016年這六年間從一月到十二月,平均相對濕度介於70-80%。

台灣的冬天的濕冷相當難過,主要是台灣絕大多數的住宅及公共建築並無暖氣設備,所以濕氣加寒流一來真如寒冰冷徹骨,許多長者、小孩、或衰弱的病人就一一病倒,許多大醫院的急診處就爆滿。其實早在清朝初期(1697年)來台灣採硫磺礦的郁永河,其台灣「裨海紀遊」提到台灣是瘴癘之地,「人言此地水土害人,染疾多殆…余初未知信,居無何,奴子病矣!諸給役者十且病九矣!」,台灣是一個潮濕蚊蟲滋生而傳染病盛行之處。

日本人1874年初到台灣也是飽受濕氣及瘧疾之苦,所以1895年據台之初,即馬上在台北大稻埕創辦「大日本台灣病院」(為今台大醫院的前身),後於1899年設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培養醫生處理瘴癘之氣所帶來的疾病,熱帶醫學研究及控制傳染病,一直是日據時期台灣近代醫學的首要之務。足見除了傳統的傳染病之外,台灣的濕氣衍生之疾病是值得重視的。冬天呼吸道疾病比如流行性感冒盛行、或氣喘病久治不癒皆與濕冷有關。

台灣北到南主要城市相對溼度表(圖:蘇大成提供)

 

為何濕冷會寒冷徹骨?

空氣越潮濕其熱導率越好,所以冬天時空氣相對濕度越大,體表越易散失熱量,人體會感覺越冷。而濕冷是指濕度高的環境,使體溫散失快不易由衣物取暖,如果環境空氣冷及衣物不夠溫暖,再加上食物熱量不足,會讓人覺得寒冷徹骨。這是寒流來時,下著毛毛雨的天氣時,居住在台灣每個人的感受。必須把濕氣降低(除掉高濕狀態),穿上溫暖的衣物及暖氣吹送之下,補充足夠的熱量,方能解寒冷之苦。

台灣因為很少有極端寒冷之天氣,台灣的蔬菜水果又便宜又好吃,許多人都喜歡多吃青菜水果、多吃魚、少吃肉、少油少鹽少糖,這種所謂的健康飲食習慣,在寒冬之際是會造成熱量不足而手腳冰冷,心臟血管負擔反而加重,這是需要重新思考的議題。須知青菜水果大皆屬涼性食物(熱量低)是冷的,冬天時是需要減量的。冬天時熱性食物(基本上是熱量高)比如紅肉白肉,以及主食(米飯、麵食、麵包、馬鈴薯、地瓜等),我們必須要酌量增加。我們老祖宗建議冬天飲食上,多熱性食物少寒冷食物,以求取溫暖,所謂的冬令進補是有道理的。

 

養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

關於冬季的應對之道,中國傳統的醫學聖經「黃帝內經」素問篇的四氣調神大論中,建議我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白話翻譯「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成冰大地龜裂,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守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冬天的養生之道,基本上就是要守藏身體的精、氣、神,像寶貝一樣收藏起來而不使之外洩。可見黃帝內經在兩千多年前,早已經把現今科學所見闡明清楚。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白話是「有智慧的人對事物周密思考,養生順應四時變化,適應寒熱溫涼四季變化,調和自己的情緒,適應環境隨居處而安」。這是順應四時季節變化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文中的「道」乃我看見大日出地平線,由東起始至西落,有序的有天而下八方放射。而「術」乃樹木生長由種子起始,所有走路時,左腳行前右腳跟進,一步一趨都有過程是為術。

若要當百年人瑞,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四時節氣,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規律有常,凡事井然有序,保守身體的精氣神,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凡事要有所成皆須循序漸進。保養身體也須由根基起始,隨著四時節氣慢慢地培養,不可能一蹴可幾,才能長命百歲。

談預防醫學,其最高境界是預防疾病在先,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所謂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養生之道其實就是預防疾病,身體健康了,就可以防治疾病。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採用各種方法,促使人體達到身心靈健康又長壽。當人瑞應該是不難,大家一起努力吧!

總而言之,本系列研究指出人體在夏天冬天季節改變時,心臟血管系統及血液生化皆發生明顯之變化,冬天確實是一個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季節。我們必須謹記老祖宗的建議,冬天時要保守心臟血管,即所謂的「冬藏」,在食衣住行育樂上,皆要保暖身體避開濕冷,才能保養心臟血管健康。

頭條留言
蘇大成
蘇大成
蘇大成醫師 1959年生 屏東人 學歷: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士 1983畢業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1990畢業 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究所博士 2005畢業 現任職務: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2018.8迄今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及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1996.9迄今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 臨床教授 2017.8 迄今 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臨床教授2017.8迄今 蘇醫師以一位兼具公共衛生及環境職業醫學專長的心臟科醫師,積極投入民眾之健康教育以減少心血管疾病,是國內心臟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開拓兼領導者。在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急遽惡化下,環境與職業因子越來越重要,也是臨床疾病重要的可能的致病及惡化原因。如何協助民眾在日常生活起居的食、衣、住、行、育、樂當中,如何避免危害而能得到健康,將是未來預防醫學的重點。蘇醫師深信「生活醫學」,才是一般民眾所深切需要的科學知識。 蘇醫師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預防心臟學方面,研究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子。參與台灣最有名的金山社區心臟學研究,奠定台灣本土心臟血管疾病流行病學的重要知識及基礎研究。在台灣年輕人早期心臟血管疾病與環境污染關係的追蹤研究,蘇醫師發現環境荷爾蒙與心臟血管疾病因子相關,也與糖尿病及甲狀腺功能相關。蘇醫師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實證過勞死、空氣汙染與心臟血管疾病相關。蘇醫師關心社會民眾健康,參與了龍山寺及行天宮的空氣品質監測,推動龍山寺減香減爐,希望用科學研究幫助這個社會改變風俗習慣。 蘇醫師近來,跨學院與農學院教授研究森林醫學及園藝醫學,也與理學院化學系及大氣科學系,工學院電機系及環工所、中研院統計所及變遷所、公衛學院的專家學者們,一起探索森林環境及居家環境健康的影響因子,並尋求解決方案。目前蘇醫師帶領的大自然環境醫學研究團隊,將從事更多的自然環境健康研究,尤其是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的相關研究,希望能夠促進民眾健康。 蘇醫師發表之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論文180篇以上。著有「別怕膽固醇」聯經出版社、「膽固醇與健康」聯經出版社,以及商業周刊專刊2013/6/25第63期「35歲起就要小心!別讓三高上身」,從事民眾科普教育不虞餘力。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A-Lin 第二場 大咖女團浪姐543載歌載舞《忘...

A-Lin 誠意十足一口氣演唱29首金曲    ...

重返長治再見老麒麟 46年師徒球聚不散

寶島台灣的基層足球可貴的是充滿著鄉村純情味!1999年帶領中華木蘭女足隊留下至今最後光榮史亞洲盃亞軍佳績的教練張明賢,出身屏東長治鄉下,年少屏東地區算是足球沙漠,但張明賢年僅17歲便在家鄉帶訓比他小五、六歲的長興國小及長治國中足球隊,如今已64歲了,早年由他帶出的那群「長治麒麟」老

加捷生醫新廠米香食品瞄準Q2開啟新營運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台灣鋼鐵集團(簡稱”台鋼集...

台灣尚勇引春聯熱!信義房屋邀張炳煌大師再揮毫「金蛇...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近期由書法大師張炳煌題字...

2025年慈濟高雄區冬令圍爐新聞稿 慈濟感恩獻祝福...

高雄慈濟於1月18日分別於高雄與鳳山靜思堂等2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