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發哥為亞足聯A級教練班講授主題內容全文之一)

正確認知國家足球歷史 重建國家隊榮譽心

(分享發哥為亞足聯A級教練班講授內容全文之一)

(「笑傲足球部落報」FB發行人龔義三及社長何長發與「樂聯網」連結,在此「龍來共發」分享國內外足球評論:)

 

921這天難得一大早起床趕往天母北市大,受聘為亞足聯A級教練班授課,首先發哥開宗明義直言:我們的足球歷史,如果從大中華足球算起,已經有逾百年的漫長悠久歷史了;如果從民國38年國民政府從大陸遷台,民國44年六月全國足球運動組織正式在寶島台灣成立開始算起的話,那我們就說「寶島台灣」足球發展則有70年歷史才對,怎會莫名出現一個「台灣足球60年」之論?

中華足協主辦亞足聯A級教練講習,AFC講師陳永盛(左)及陳曉明(右)與發哥講課會場合影。

今天談「重建國家隊的榮譽心」之前,發哥必須先讓我們足球人能夠「正確認知我們國家的足球歷史」。

 

在上世紀的足運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男足曾靠大陸及香港華將撐腰,50年代在亞運兩度奪金,而我們女足開亞洲風氣之先,曾三度封后,還曾勇闖191年首屆女足世界盃八強留下了佳史,然而邁入新世紀走了24年,我們的男女足卻無力再躋身亞洲列強之林,想重新站上足球頒獎台存在著很現實的實力差鉅。

 

中華國腳遠運會九連霸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以前,中華民國主要參加亞運會前身的遠東運動會足球賽,從1913年首屆到1934年十屆比賽中,中華隊除首屆未奪冠外,曾連奪另九屆的足球金牌,因此,在那個世代我們可是名符其實的「亞洲足球王國」。

 

早年中華隊出使遠運會,前後有73名國腳為國效命,不乏我國體壇名人在陣中,如首屆國腳關頌聲,第十屆守門員徐亨,他們退休後均成為國家推展體育事務的領導人物,而球王李惠堂也正值黃金歲月,成了我國奪金舉足輕重的要角。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李惠堂是華人公認的足球指標性天王,一個足球佬能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相提並論,可見李惠堂在當時的社會影響。誠如李惠堂生前所言,上個世紀20年代確實為中華民國開展足球運動的黃金時期。

 

李惠堂於1905年10月16日(農曆9月18日)出生於香港,祖籍為廣東省梅州五華縣的粵籍客家人。從17歲開始足球成名,1928年被亞洲足聯評為「亞洲球王」,1976年8月13日,德國「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李惠堂與來自巴西的比利、英國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斯一道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他一生獲得了50多個榮譽稱號、100多枚獎章和120多座獎盃,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用自己的雙腳譜寫了一個個傳奇。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心臟及糖尿病逝世,享年75歲。

 

德國人評選的是世界球王,不是亞洲球王,德國人是很傲慢和講原則的,他們不會只為你們亞州評選球王,他們會因為同情而給四川的地震捐款,但決不會因為同情或尊敬而給你像世界球王這樣的榮譽,你要想入選就必須有過人的技術,李惠堂能入選,就說明他本人的技術是達到了世界球王的要求,而不是因為什麼同情或尊重,因此李惠堂就是世界級的球王而不只是亞洲球王而已。

 

在那動盪的年代,李惠堂的足跡遍及歐、亞、澳三大洲,在民國時期,足球運動的黃金時代,幾乎就是李惠堂的時代。李惠堂以頑強的拚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的稱號,英國人稱他為「東方亞力詹士」,日本人送他「東方標準球人」的綽號。

 

李惠堂小時體弱多病,但偏愛玩足球,藉踢球改變了體質,更踢出一生功德,從17歲踢到42歲,先後馳騁球場25年,靠的是他的天賦與苦練,幾乎每場比賽都有入球,每個賽季少說射進70球,但早年缺乏統計數字,否則李惠堂一生的進球數,應超越比利的1281球紀錄。據非官方證實的統計數字,李球王25年累積進球有高達1860個,但也有較誇張的傳聞說他一生進球超過兩千個。

 

李惠堂黃金時代,正值早年的遠東運動會,他從1923至1934年,曾參加四屆遠運會,均屢建奇功,為中華民國連奪金牌,他自認有冠軍命,剛出道效力香港南華隊,便在甲組聯賽九次奪冠,轉投上海樂群也如此,帶動了上海的足球發展。

 

濃眉虎目且銅皮鐵骨的李惠堂,擁有逾一米八的好身材,他的技術全面,場上展現智慧與技藝的揉合,洞察全場,動如脫兔,最拿手臨門臥射,擺脫防守者,為自己創造射門的空間,約百次射門中有60次要摔倒完成射門動作。

 

甚至傳聞李惠堂曾射球踢死人,他生前自述在1929年赴印尼比賽時,射出一記自由球,將對方的一名荷蘭籍球員踢昏26小時後才清醒過來,此事被誤傳說他在比賽中踢死人。

 

李惠堂退休後,當了18年的國家隊教練重任有成,主要為兩度率隊奪得上世紀50年代的亞運足球金牌外,還擔任亞洲足聯秘書長,國際足總副會長,更可貴的是,他一生重視道德,尊重運動精神,熱愛國家,忠貞不二,對國家足球發展影響深遠,尤其他用球技和球德維護了民族尊嚴。

 

37年上海全運足球台灣出缺

 

民國35年台灣光復後,1948年即民國37年第七屆大陸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辦,台灣省初回祖國懷抱,也組代表團赴上海參加盛會,在當時全部有十一種類競賽中,台灣省參與了七種類,未派隊的項目是籃球、排球、摔角以及足球競賽,由於在日據時代足球開拓荒蕪,當年台灣省運動代表團到上海全運返台前,團總幹事林鴻坦老校長特地買兩千顆足球,帶回台灣開拓基層足球的紮根,逐漸讓我們看到了足球也在寶島台灣燃燒起來。

 

寶島台灣在民國35年光復前,只有少數像台南長榮中學和淡水中學這樣的教會學校,因藉由英籍老師的傳授足球,還可見足球的發展史跡,但整個島內足球開發尚未活絡起來。

 

中華「港腳」50年代雄霸亞運

 

香港受到英國殖民影響,足球根深地固,尤其在70年代以前,香港華人更是中華民國對外參加國際足球賽的班底,香港人為「ROC」贏過50年代兩屆亞運會足球金牌,以及轟動台北的亞東區足球冠軍。

 

足球在台灣早年一直是塊沙漠地,50年代開始派隊角逐亞洲比賽,幾乎全靠香港華將撐腰,過去我們在亞運會曾奪過兩屆金牌,靠的是香港華人奪標,1954年首次奪金,除加入少數幾位在台的大陸名腳外,其他都是香港華將,1958年蟬聯金牌時,已清一色全是香港華人。

 

香港華將雄霸亞運的兩屆足球金牌軍,都由已故球王李惠堂掌兵,香港名腳何應芬、姚卓然、莫振華等六人都是當年「雙料冠軍」的英雄,70年代曾駐台擔任飛駝隊教練的羅北,也曾是1958年奪金的成員,當年凱旋抵台北,蔣公曾特別接見這支足球金牌軍。

 

香港華將除踢亞運外,也代表ROC參加亞洲杯等其他國際賽,在亞洲杯過去最好的成績是1960年第二屆獲第三名,成員仍是亞運奪金為主體。

 

早年在台灣很難得有大型國際足賽,1967年亞東區足球賽在台北舉行,台灣球迷久聞香港國腳的大名,少見名腳踢球,因此亞東區賽在台灣當時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轟動,在當年的台北市立體育場爆滿的觀眾加油聲下,中華港腳也戲劇性地奪得亞東區冠軍,對後來台灣本土發展足球有很深遠的影響力。

 

70年代開始「本土國腳」自力奮鬥

 

中華足球隊在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政治、環境等種種因素,港華球員不便再代表ROC出賽,另方面國內也不能一再依賴港華,阻礙台灣本土足球的發展,因此從1971年開始,對外參加國際賽得靠台灣球員自力奪鬥,該年台灣本土國腳開始獨挑大樑,首次出席奧運足球會外賽至今。

 

台灣本土國腳獨挑奧運比賽,陳光雄、羅仁里、沈瑞文、蔡橘煌成了第一代的奧運國腳,當年出使慕尼黑奧運亞洲區會外賽,趙振桂在對日本之役,寫下台灣本土球員在奧運會外賽射進第一球的紀錄。

頭條留言
何長發
何長發
民生報資深足球專業記者。台灣唯一從1982年世足賽至今評寫最資深專業球評、 從2006世足年開始至今 首創國內「世足與運動校園社區巡迴演講」第一人、 台灣以個人名義著作足球專書最多作者。
- 廣告 -
- 廣告 -

最新文章

愛妮雅化妝品攜手創世基金會,傳遞春節溫暖,支持弱勢...

隨著農曆春節的臨近,為讓弱勢家庭也能感受到節日的...

編造創新常態:FabriX Digital Fas...

FabriX繼續巡迴歐洲,由巴黎到...

春節運動不停歇 北市各運動中心初二開放入場甩油

記者廖濬弘/台北報導 健康迎新春!臺北市各運動中...

北市春節計程車加成 1/22起12天內每趟加收30...

記者呂泓陞/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因應年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