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報告董事長系列】做為全台灣最大的企業和全世界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集團的鴻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而言,其2018年營收達新台幣5.29兆元,年成長12.5%,創下歷史新高,而整體集團包含群創、夏普等關係企業,營收更高達6.1兆元。
1985年創立的富士康(Foxconn)是鴻海旗下的代工品牌,董事長郭台銘以富士康為平台,歷經數十年經營,構建起龐大且稱霸全球的「代工王國」。作為蘋果智慧型手機的主要代工企業,鴻海也一躍成為2018年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全球五百強排行榜上第24大企業(2005年,鴻海首度躋身財星全球500強,居第371位,並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現在,鴻海集團也成為全球雇員最多的巨型企業之一,員工總人數超過100萬人。
近兩年,全球工業4.0正在快速地進行,中美貿易戰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打得火熱,市場競爭規則不斷改變。去年12月鴻海股價來到7年來最低點,原本1兆2千億元的市值跌到8千億元,而集團其他20多家上市公司有的市值慘跌過半。
雖然在全球供應鏈布局和因應全球市場的快速動盪的腳步很快,但是鴻海種種布局,資本市場卻沒有給予熱烈的回應。鴻海和次集團的股價雖然因為郭董事長的宣布參加國民黨內2020年總統候選人的初選而一度上漲,似乎讓持有鴻海股票的超過80萬的股民們燃起了對股價上漲到郭董事長所承諾的「200塊」的美好期待。近日,有關鴻海接班人的新聞成了焦㸃,以下的分析也將會是新任接班人所須面對的問題。
鴻海的積極轉型
2014年6月,郭董事長在致股東報告中表示,後PC時代,造成產業結構移轉,昔日硬體品牌戰,轉變為「生態系統戰」,企業必須建立全新商業模式,才能突破重圍,脫穎而出。因此,他提出了「八屏一網一雲」的新的鴻海集團之軟硬體產品範疇,其中八屏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LED戶外看板、一體成型電腦(AIO)與桌上型電腦(DT)、可攜式電視、智慧型電視、電子白板。一網即數位匯流後之有線與無線網路,而一雲當然是與雲端相關之軟硬體。鴻海布局「八屏一網一雲」,意在掌握在工作、教育、娛樂、社交、家庭、安全、健康與生活、電子商務八大生活面向。
到了2018年,鴻海集團積極地在雲端運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生活、智慧工作網絡及機器人等七大領域深化布局。為了因應工業互聯網、8K+5G、人工智慧(AI)等新世代高性能晶片應用需求,鴻海更是深化在半導體、設備和晶片設計的投資、合作和發展。
從以勞力和製造成本為主的「舊鴻海」到利用大數據和AI的智慧製造「新鴻海」
2018年6月才在上海A股以「獨角獸」之姿上市的工業富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正代表著鴻海在面對工業互聯網的衝擊(也是製造組裝的「互聯網+」)時,所必需調整營運模式以應付全球市場的快速動盪的策略改變,從以往靠著中國衆多而低廉的人力來競爭的「舊鴻海」轉型到靠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控制製造成本的「新鴻海」。
工業富聯的主要業務仍是手機,但內部是由約60家相關子公司所組成,由網路平台串聯起人流、物流、資訊流、金流等,比一般「控股公司」緊實協作、方向一致,製造成本並非以廉價勞力所趨動,而是靠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鴻海的「品牌」之路
自2001年起,富士康開始為Intel公司製造電腦主機板,之後擴展到電腦整機。2004年,通過和日本廠商的合作,富士康進軍筆記本領域,經過模組生產積累的經驗,富士康發展起整機生產的能力,逐漸成為系統產品生產商。
靠著電腦(Computer)、通訊產品(Communication)及消費電子(Consumer)這3個「C」,鴻海很快地在2000年初期便達到200億美元的製造規模。從2004年開始,鴻海正式啟動第4「C」,也就是「通路」(Channel),為鴻海布局下一個全新的「藍海」。富士康在當年也成立了「通路行銷事業處」,並花了近2年的時間先深耕新興市場國家,例如中國大陸、東歐、俄羅斯。2006年鴻海決定全線產品回攻台灣通路主機板市場業務時初期聲勢浩大,讓其他台灣主機板品牌業者高度警戒,不過在成立4~5年之後,主機板大廠業績仍持續成長,受衝擊程度不明顯。
鴻海雖然在產品開發力、製造力和成本力上有其優勢,但顯然在通路力、品牌力和消費者所重視的品質、效能和服務方面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