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哥呷台灣》
圖文:梁爽
台北行天宮附近巷弄裡,有家無招牌的肉羹攤,攤子並不起眼, 只有放置在門前的小小攤車,外加三、四張小桌, 供應的食物只有肉羹,另可選擇加油麵、冬粉或米粉。
主力商品當然是肉羹,但羹湯的配料卻很簡單, 除現打的手工肉羹外,只加了少得可憐的香菇、筍絲, 以及若有似無的蛋花,店家連香菜都捨不得放, 與大多數的台北肉羹並不搭。
這樣的肉羹看起來沒特色、沒賣點, 偏偏每天早上七點營業時間還沒到, 攤子前已經吸引不少熟門熟路的老顧客排隊等著。
幾年前爽哥騎車路過,看見攤前十多人等候, 好奇心驅使下也加入排隊人群。等了10 多分鐘,熱騰騰的肉羹麵終於端上桌, 但第一眼看到人氣肉羹的淳樸模樣,令人失望透頂。
不過爽哥向來不喜歡浪費食物,既然點了就開心吃吧。拿起餐具, 先舀起一匙羹湯往嘴裡送,「咦!滋味不差,有點意思」, 再夾起一塊肉羹吃進去,「哇!這碗肉羹有魔力」。
很快吃了半碗,驚覺這味道似曾相似。腦海激盪了半天, 卻想不起何時何地曾吃過類似口味的肉羹,既無柴魚調味, 更無沙茶壞事,清甜的原味靠的是肉羹本身散發出的美妙滋味。
再吃了幾口,儲存在味蕾記憶體的電源突然通了電,「 這正是小時候的家鄉味,那種歷經40多年重新尋覓的舊味道」。 接下來每吃一口都是震撼。
突然間,記憶被拉回到40多年前,當時我還不到10歲, 一尊落海漂流到台的明朝木雕關公, 被信眾迎到雲林斗六老家對面的關帝廟(南聖宮), 朝聖的香客天天絡繹不絕。
原本務農的阿公看見商機,在舊家開了小吃店,店名叫「日香」, 還請來老師傅掌杓,供應滷肉飯、肉羹、魷魚羹、各式熱炒與湯品, 當時一碗肉羹麵才賣10元。
小吃店開幕時,我的身高和爐灶差不多,被大人喝令不得靠近, 只能遠遠聞著肉燥香,看著老師傅率阿嫲、媽媽忙進忙出, 偶爾領到一碗肉羹當獎賞。
後來關帝廟遷到郊外,人潮散去,小吃店跟著收攤, 但每天的滷肉飯配肉羹當早餐已成習慣, 老家附近的肉羹攤都是同樣的味道。
隨著年紀漸長,多了外出機會,才逐漸接觸到南北不同口味的羹湯, 只是吃來吃去,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深得我心。
=========================================
前民生報記者、目前在爽味亭擔任校長兼摃鐘
========================================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