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報告董事長系列】
2016年,微軟(Microsoft)以3.5億美元的價格把Nokia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品牌使用權及部份相關設計權,賣給鴻海集團期下的富智康以及新成立的芬蘭公司HMD。目前鴻海期下有3個手機品牌:Sharp,Nokia,Infocus,以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銷售成長有限和利潤集中的情況來看,這3個品牌如何能創造出獨自的市場區隔、產品特色、消費客群,甚至是獲利絕對是一大挑戰。而從富智康近3年的財報來看,已經連年虧損的狀況似乎有增無減難有改善。
2018年3月,鴻海集團期下的鴻騰精密科技(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宣布以8.66億美金買下了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Belkin(個人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周邊產品)和並取得其所屬的Linksys(網通)、WeMo(智慧家庭)和Phyn(家庭用水智慧管理裝置)品牌。而當時Belkin的財務和獲利狀況並不佳,因此有外媒說鴻騰買貴了。
筆者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從Belkin美國網站(例如product contents產品頁面內容、news新聞更新、awards產品得獎,social media社群媒體和careers目前招募職位等)、和幾個重要的電商和零售通路來觀察,Belkin既然算是消費者品牌也算是「老字號」,但是在產品、行銷和與消費者溝通互動上與市場的新競爭者相比較似乎也顯得老派了。而近3個月公司無重要新聞發布,以消費者品牌來說也真是少見的了。
試著在Belkin網站上搜尋筆者住家附近有無銷售Belkin產品的零售商,但結果是「零」,在事實上住家附近開車不到5分鐘的距離就有一家百思買門市可買到Belkin、Linksys、WeMo的產品。
2018年6月,夏普收購東芝(Toshiba)個人電腦事業,在取得東芝品牌後,將結合雙方技術與產品重返PC市場,為多角化布局再下一城。然而,根據由全球著名研究機構Gartner 近日最新公布的報告,以全球和美國PC市場而言,前5大品牌市佔率總合約為80%和89%,且在日系品牌幾乎退出市場、被併購或只能緊守某個區域市場或產品區隔的狀況下,這項併購的效益實在有待觀察。
如果單從所併購的品牌來說,似乎這些公司在原本的經營上就出現了問題,而且就產品項目來說,亦多屬於市場已經飽合、獲利少且競爭激烈的產業。鴻海即便能靠本身的全球運籌能力將製造成本降低,但從通路經營和行銷活動來看,鴻海似乎還在摸索而未能將這些所併購的品牌發揮效益。
鴻海「品牌經營」的策略調整
鴻海不論是從傳統代工業務到近幾年跨入AI、智慧製造、醫療生技,或是從「製造鴻海」、「科技鴻海」、「智慧鴻海」轉型到「品牌鴻海」,在在可以看出鴻海想要擺脫過於著重「製造業」和過度依賴少數大客戶時所碰到的營收和毛利率、營益率、淨利率等的成長瓶頸。
若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做品牌的效益應該要能夠增加附加價值,提高產品價格,增加營收和獲利的成長。「低價」可以是一種品牌競爭策略,但不能因此造成企業虧損。筆者認為鴻海必須認知到現實狀況和調整以傳統的思維來做品牌的策略。唯有加強「品牌力」和「行銷力」這兩件事,「200塊」(甚至更高)的股價目標才有長長久久實現的可能,而這有待鴻海總部管理階層與次集團的專業經理人共同的重視、策略思考的調整和人才的積極培養。
以下的照片是筆者在今年年初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CES)參觀時所拍攝的,在此僅將夏普和中國電視品牌TCL(全球第五大,中國第二大)的展區相比較,除了展區面積較大,其他無論是從展區設計、動線安排、產品陳列方式、產品動靜態解說內容,現場人員服裝……鴻海夏普做行銷的方式和手法是相對的「傳統」,期望明年能夠讓人耳目一新。
<圖片來源:Belkin網站, Kevin Huang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