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物,生活的像植物,死了變成礦物,本身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而且死後殘留的遺骸,成為人見人愛的珍貴寶石──答案是珊瑚,具體一些說,叫做「寶石珊瑚」。
在人類社會中,自古流流行著三種「生物寶石」,即是珍珠、象牙和珊瑚,珍珠因為人工養殖大量生產,物多價賤,如今除非極品,不然已不再如百年前般珍貴,象牙則因為自然和野生動物保育觀念的抬頭,如今不但不再是錢、勢的象徵,而是和皮草一般,不為愛護自然的保育觀念者所接受。
寶石珊瑚的流通在當今也多受非議,不過,這一種「寶石」除了金錢價值的代換之外,還有著宗教和文化上的若干意義,所以,「有人買就得有人採」寶石珊瑚市場機制,創生了寶石珊瑚漁業、加工業和珠寶商,養活了數以千計的家庭,近十幾年從大陸吹向台灣的經濟風潮中,這項產業也可說是為台灣的經濟挹注了不少外匯。
生產在台灣周近深度200公尺上下海床上的寶石珊瑚,從日據初期就有開採,在民國六、七○年代達到最高峰,君不見當年在南方澳數百艘珊瑚漁船麇集,從台北到澎湖無一家特產店不賣珊瑚寶石的盛況,開採接近百年之後,蘊藏量明顯衰退,但物稀價昂以及不少商家和船家退出後,如今尚足以支持這項產業。
近百年的開採耗用之後,台灣海底已難得周全的樹狀成株寶石珊瑚,如今的採獲可以分為臭枝、蟲枝、枯枝和活枝。前二種是以前曾經被珊瑚網掃倒、珊瑚蟲死亡、而其骨骼聚合的枝狀曾被蟲蛀、腐蝕不等的碎枝,珊瑚蟲雖已死亡但其碳酸鈣骨骼尚未腐蝕的叫做枯枝,其表面珊瑚蟲仍活著並且在生長中的枝幹或碎塊則稱做活枝。
它們的等級價值除了從大小、材料狀況和顏色來分之外,是否容易成材的形狀也是條件之一。因為產量減少,如今最昂貴的珊瑚,是大株的、活的、整株如樹、顏色鮮艷的、被稱為「海景」的珊瑚樹,可是經年難得一現的國寶級珍品。
以版主個人的審美觀: 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加工藝品能比得上自然形成的「海景」之美。寶石珊瑚的礦物硬度值僅有3.5度左右(比金、銀、珍珠硬一些,和貝殼差不多),而且碳酸鈣的本質容易受人體的汗酸侵蝕而失去光澤……,以版主個人是比較偏好因量多而價廉的瑪瑙類「半寶石」,而不愛質軟、易磨損、易被侵蝕的珊瑚「寶石」。
撇開版主個人的喜好不談,機緣上,個人正好因著職業際遇,奉派上船觀察見識了這項奢華級產業的最基礎生產線,且聽我慢慢道來。
頭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