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認同兩岸和平統合分治理念

發哥寫了四十幾年的體育專業文章,為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認同,破例執筆寫下人生走了65年,我對政治沒興趣也不參與,我是誰?我祖先那兒來?來自中國大陸安徽廬江,而我出生在台灣寶島台中市,我是中國人,身份證明確寫著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我的國家一直是中華民國,我痛恨被矮化叫台灣國。

中藥外交好球連發 國際扶輪贈「哈萩」助印度抗瘟

印度是國際上受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目前統計病例數已破3000萬,死亡人數也高達39萬......

達到70%,是群體免疫關鍵點

從6月15日起加州正式重新開放,解除了強制戴口罩和社交安全距離的規定......

德國與台灣的雙邊貿易於2021年第一季大幅成長約4.5%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Statistisches Bundesamt)於2021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今(2021)年一至三月,台德貿易總值成長4.5%,達到48.6億歐元(約新台幣1,650億元),比2020年第一季的46.5億歐元(約新台幣1,580億元)增加2.1億歐元(約新台幣70億元)。

團結力量大 許歷農:公說婆有理,婆說公有理

高齡104歲、前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許歷農強調:「團結很重要,但團結不是要你聽我的或我聽你的,而是要互相尊重,彼此接納,這樣才能團結。」他感嘆國民黨今日處境,就是因為不團結。 許歷農舉例:「從前有人講,過年寫對聯,上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下聯: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這樣不對,應該改一改。 許歷農說,我們那時代,民國初年,有人提倡男女平權,現在社會強調男女性別平等,對聯可改成:公說婆有理,婆說公有理,妳過我的年,我過你的年,這樣才能合作,妥協,不要堅持己見。

新式外籍統一證號換發 印尼辦與移民署共同推廣

移民署今(110)年起全面推動新式「外來人口統一證號」換發,比照國人身分證號編碼方式,保留第一個英文字母作為地區別,第二碼是代表性別碼的數字8或9,後面接身分碼及流水號,這使得在臺生活的外國人申辦交通購票、網路購物及申辦證件等,更加便利。

母語寫春聯 新住民體驗書法之樂

寫春聯,除舊佈新,迎好年。移民署台北市服務站家庭教育課程,年前舉辦「母語寫春聯」活動,讓在台灣的新住民朋友們,體驗寫書法的樂趣,並感受在台灣農曆春節喜氣洋洋的氣氛。 來自斯洛伐克的Liza,分享以其母語發音「Happy new year」,現場其他新住民則以母語揮毫「春」、「新年快樂」、「招財進寶」等過年賀詞,讓牛年賀歲增添多元文化色彩。

信民兩岸研究協會一周年 緊扣美、台總統大選脈動

台北市信民兩岸研究協會7日在孫立人將軍官邸(陸軍聯誼廳)舉辦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黃清龍主持。

戰前台共創黨書記長林木順失蹤 林炳炎細說家族禁忌

台灣政治受難者家屬、前台灣電力公司經理、以「自由記者」精神關注台灣及世界大局的林炳炎說:「1959年八七水災時,發現已過世的祖父把我做為二叔繼子」,1988年開始追尋「失蹤的二叔」林木順人生足跡,至今33年。

遠通打造便民行車生活圈 攜手國泰產險推「高速公路碰撞險」

遠通電收為響應中央政府防疫政策,因應秋冬防疫專案推廣,遠通鍊結6都地方政府推出eTag路邊停車代扣服務,共同為地方民眾打造更便捷與安全的行車服務體驗,更跨界攜手國泰產險一同守護用路人,推出首創「高速公路碰撞險」,給與用路人行駛高速公路時,擁有更多愛車相關的保障與服務,讓開車族行車安全加倍又安心。

婆羅洲雨林追蹤紅毛猩猩 舒夢蘭食物中毒沿河狂吐急送醫

才從非洲拍攝回台,舒夢蘭緊接著便前往婆羅洲雨林拍攝紅毛猩猩,印尼離台灣近,原以為會是一趟相對輕鬆的行程,沒想到竟變是近年來生病最嚴重的一次。

舒夢蘭橫跨非洲報導草原巨獸 目睹暴瘦三條腿獵豹鏡頭前落淚

一世紀來,人類對於犀牛角、象牙、獸皮有著莫名的情愫,為了彰顯地位和毫無根據的醫藥療效,瘋狂獵殺犀牛、大象和草原上的野生動物,平均每天有3隻犀牛被殺!每15分鐘,有一頭大象消失!為報導非洲盜獵問題的嚴重性,舒夢蘭聚焦全世界團隊飛了兩萬公里,跨越納米比亞及南非兩國,冒險採訪。

全球消費電子暨家電大展-柏林 IFA 展 9/6~9/11 率先登場

德國柏林消費電子暨家電大展-IFA展全球品牌總監Dirk Koslowski表示,去年IFA展吸引來自各國近25萬名訪客參觀,其中包括 15.2萬名專業買主及近6千位媒體記者,其中約半數來自德國以外的120多個國家,這些數據足以顯示IFA展是當今全世界最具規模與商業交易影響力的科技消費產品商展。

中國也鼓勵企業「南向」而且玩更大 現在整個越南變成深圳!

4月上旬,中國大陸「證券時報」的記者一行三人去越南做深度採訪,將他們在越南的所見所聞詳實記錄,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整個越南變成深圳」,證券時報的記者實地考察越南工業園區,發現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是「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像」

新創的美好未來 總在愈趨完善的政策法令及人才薈萃的環境下茁壯

此次採訪活動是從12月3日到12月5日,三天時間十分緊湊,計有兩岸30家網絡新媒體的記者,一齊奔赴參訪東莞市的松山湖青創基地、長安濱海灣新區、虎門等地,深入探訪台資企業,從經濟、生活、文化交流等多個角度立體呈現40年來東莞取得的發展成就。其中,台商的新創企業及青年朋友在東莞此間基地到底有什麼切身感受及創業經歷?是本次採訪的重磅戲碼。
- 廣告 -

最新文章

頭條留言